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0|||
毕殿龙:再次评估柴静雾霾调查的社会影响
柴静是否和如何能够以一己之力完成只有中央级别的记者才能完成的调查?柴静的雾霾报告在公众对雾霾关注方面起到振聋发聩效果之外,还有哪些缺憾?传播中和观看中需要避开哪些负面影响?
柴静是以什么身份和力量完成的这份调查报告?若如坊间传言,是其自掏腰包100多万元完成的,那应该佩服的不仅仅是柴静何以这么有钱,更为佩服的是,在现有新闻体制下,她能够以什么身份让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跟自己有那么高的配合度。如果说这仅仅是其做央视记者期间积累的个人人脉和个人魅力的惯性显然是难以让人理解的。
柴静越是凸显其题为《苍穹之下》(有转发题为《穹顶之下》的,以下均简称雾霾调查,作者注)雾霾调查,这就难免让坊间对其背景和动机有了多种猜测:其一,她也许衔命中国决策高层,用独特的调查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张目;其二,其受到国内外环保公益组织激励和支持对中国的雾霾环境开战。等等。但无论其如何煽情,说是自己和雾霾的一场私人恩怨,打死都不会有人相信的。不是质疑柴静个人没有这样品质,而是说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调查,需要更大的使命感和广泛的支持,至少中国政府默许了这场调查,才得以让这种个人怎么都无法完成的涉及很多敏感数据的调查,能有今天的结果和广泛的传播(仅其中一个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已经超过上亿人次)。
柴静在自己的雾霾调查中成功的地方在于充满了强烈个人的情绪,失败或遭人诟病之处也在于夹杂了太多个人情绪。
特别是其调查的前半部分,其以自己的女儿生病、采访时的经历和感受,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夹叙夹议,显得比很多类似调查更有渗透力和穿透性。但笔者即便反复看了几个版本都无法弄清楚,其是以讲座的形式还是以新闻的形式对外发布,但即便是一些省市级电视台节录的其片段都是带有其个人情绪的讲座形式出现的。弄清楚这点是因为,这种情绪性的语言小范围的讲座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以新闻形式呈现是颇有不妥的。如果一定要表述自己的感受,可以通过记者札记、编者按语、拍摄花絮等形式出现。柴静的雾霾调查被视为新闻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实在不敢认同:新闻形式无论如何变革呈现真相让读者受众自己判断的基本法则是不应该变的。事实上柴静一个非常震撼完整的雾霾调查报告,因为掺杂个人情绪,让很多人关注的重点落在其本人身上,而不是雾霾话题本身,就是这种副作用的显现。同时,这也引申出,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柴静雾霾调查片子的负面影响。
柴静给出的雾霾调查,其数据呈现和情绪渲染出来的是,至少雾霾2030年之前,我们都得生活在雾霾的恐怖包围之下:最好的结果2030年,也只能完成减排20%,远远低于其调查中测算的47%的目标。而且这种雾霾铁定致癌、无法个人摆脱改善。不是说在和雾霾宣战之前就得先给雾霾也写一篇还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以现代中庸平衡。而是要将这种恐惧渲染和提升到什么程度。因为按照其调查,整个北京几千万人患有因雾霾导致的疾病无一幸免才是。雾霾的危害和必须治理,不是从柴静的调查才被认识和关注。就像抽烟,大家都知道致癌,但政府还要继续生产,个人还要继续吸烟。其调查及其情绪给人的感受,让人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一个人特别讲卫生,吃什么东西都要先放到显微镜之下看看,但每次看到的都是满眼的细菌,而无法畅快进食,结果被饿死了。只是希望这些数据更多地让有决策能力的看,在决策时能够让他们形成共识。在目前这样的数据被公开大范围过度渲染和传播,只能引发公众的不满和焦虑,除非真的认为能够将这种焦虑化成改变的力量。为了节省篇幅,下面一些评估和解读只列提纲:
柴静雾霾调查的结论是要彻底改变能源体制才能化解危机。但如果中国的励志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开放的能源市场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汽车和项目不符合环评能够造假过关,难道开放竞争的能源市场,就保证不造假,不官商勾结?问题还是在管理,如果下决心管理,管理一个大企业比管理数百家企业更容易。中国通信行业的拆分只是经营权的再分配,请良性竞争的形成需要体制的健全来保证,否则永远难以达成真正的市场竞争。能源市场开放需要和政治体制的保障有配套联动才能发生效果。
认同柴静调查中的环保部门直属管理,打破地方保护。但仅仅如此还很不够,调查中环保部门一副无奈的模样实在不敢认同:环保部门有执法权的领域做得又如何呢?环境保护法不仅仅是在最难控制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空气领域,土壤和水污染即便不用制定新的法律,严格执行现行法律,都能够得到有效遏制。推诿扯皮在环保领域似乎在发展的外衣下更容易被宽容。
规范标准制定,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法律,加强执法和追责力度是政府应该做的。面对雾霾平常人应该从自身做起。柴静雾霾调查有很多数据被整理和梳理得很有价值,其揭示的问题和思考的方向有很多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和民众的响应。但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现在的版本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歧义和影响。应该重新精简之后,因为太长,各网站都乐意转载最耸动、情绪化的部分,损害了调查的完整性,分散了关注的焦点。通过合适的渠道发布,就是有决策能力的人和普罗大众应该接受不同版本的震撼。警惕以其对该调查断章取义以作他用。再次解读评估柴静雾霾调查的社会影响,以补充笔者日昨发表的《毕殿龙:柴静《穹顶之下》散布的不能都是恐惧》一文中的未竟之言。
毕殿龙
gyh523: 应该说,不管柴静是以什么身份和力量完成的这份调查报告,就其社会影响而言,是正面影响超过了负面影响。至少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新闻调查记者也有勇气与能力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