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畢殿龍 //www.sinovision.net/?5399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著名時政評論員、台海評論家。所寫評論注重問題方案的提供。輸入名字在各大搜索引擎均可搜索到作者文章 ...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毕殿龙:台湾是否渐独,文化教育走向是关键

已有 1271 次阅读2012-3-1 20:35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教育, 台湾, 歷史, 文化, 學生 分享到微信

马英九成功连任台湾领导人,为两岸和平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但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也给两岸人民带来,台湾是否走向渐独的疑虑。特别是大陆方面,更是担忧,马英九的三不政策是否在卧薪尝胆,以拖待变。大陆对台湾的让利是否会养虎遗患。两岸的一个中国的认同(包括各自表述),文化教育认同是最柔性,也最为深层的基础。
 
                          两岸认同嬗变文化教育是先导
    大陆官方和民间,都只有急统和武统的问题,没有不统的问题。台湾方面,则有截然不同的几个阶段:两蒋时代,甚至李登辉前期,台湾官方都公开倡导过一个中国的认同,即便是反攻大陆和三民主主义统一中国等都是建立在两岸同是一个中国的基础之上。期间,台湾的文化教育,尽管仇共,但课纲的基调仍然是一个大中国的概念。
 
    李登辉后期直至陈水扁执政的八年,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开始迅速疏离。“两国论”和“一边一国”是急独的政治指标,而在文化教育上,则以去蒋化为切入,在文化教育上,赫然走向陈水扁时代的全面去中国化。台湾中小学的课纲,明显表现在欲望课本文言文的比例下降、历史地理课本,不但分量大大减少,中国还被单列为外国和国际。孙中山国父的地位被挑战,甚至直指其为外国人等。
 
    马英九及国民党拿回政权,急独终于走下台面,两岸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唯一堪忧的是,马英九并没有修正民进党时代制定的去中国教育课纲,进一步主动导正民进党时代的去中国文化政策。加之马英九“三不”政策,大陆质疑马英九是否会走向渐独,并非完全是杞人之忧。

             马英九应还原两岸历史文化联系的真实
   与台湾官方建立的文化教育政策相呼应,台湾的两岸认同在民间形成的氛围和认同的比例也有几个不同阶段。台湾大型权威民调普遍显示,两蒋和李登辉执政前期,台湾认同两岸统一的人数占优;李登辉后期及陈水扁执政八年,台湾公然主张独立的人数比例超过了主张统一的比例。其形成的认同氛围,在台湾很多人不敢公开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中华民国被作为外来政府,成为一个政治的躯壳。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认同则是支持维持现状的比例高达60%到80%。许多人据此说马英九对两岸和平的促进没有太多贡献,是一种偏狭的看法。维持现状的人数比例大幅上升,尽管没有增加认同统一的比例,却大幅降低了认同独立的比例。这说明台湾两岸认同回归到中线之上,对两岸走向的观望或不抵触情绪,为两岸长期和平框架的建立提供了更深厚的民意基础。
 
    马英九的“三不”不可能是个永远静止的状态。即便按照台湾的政治制度和民意氛围,台湾的未来交由台湾人民自决,马英九政府对文化教育政策就不能萧规曹随,对陈水扁时代的去中国政策不能没有作为。即便不能倡导更激进的带有终极统一色彩的文化教育政策,却有责任让两岸历史文化的固有联系回归到客观。否则,就没有给台湾前途台湾人民自己决定,提供一个公平的、客观的选择平台。设若在这种前提下自决,会完全抛弃大陆的感受和关切,树欲静而风不止,不但不可能成功,则也可能导致两岸的激烈对抗。
 
    政治、外交和军事的政策对两岸认同的影响可以在一夕之间改变,但若文化教育长期潜移默化的疏离,会偏离两岸历史文化事实,温水煮青蛙般,让民众彻底抛却两岸的认同,情绪短期难以逆转、从内心深处进行长期对立,两岸的长期和平则更难以实现。
毕殿龙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