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韦同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2851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活着的意义——问道/第十三章 论知与行

已有 1141 次阅读2016-8-14 02:07 |个人分类:活着的意义——问道|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第十三章 论知与行

知与行,知道一件事情简单,困难的是如何行?知为行的铺垫,没有知,行就缺少了方向,也失去了意义。知是行的指引者,知道了一件事情,此知只是前因,却缺少一个果,当你确定了果,才有行的出现。有人说不知也可以行,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此行是无目的性的、盲目性的。拿人类的历史来说,在大多数时刻都是盲目性的,这个盲目性只能相对于人类自己而言。在关键性的时刻,这些盲目性似乎又受着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而这种神秘力量基于天道来说,又不能说不是天道的行!

有些人会说象生育、哺乳后代等这些行,都是自然而成的,过去的许多人并没有学啊,然而他们却在不知的情况下进行着。对此,我只能说你掉进了自己为自己设下的陷阱。如果你了解DNA链的话,你就会知道这些东西是被早已设计好的,表面上我们似乎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但我们的内在一直遵循着这个设计在行动着。由此可以看出,似乎我们人是被设计者。既然是被设计者,那么我们本身就是设计者的行。而世上的万物又好像是供人类利用的工具,沿着这条推论进行下去,我们就不难发现,人类的存在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么这个知者或说设计者为什么要设计出如此庞大的一个局呢?我相信这个真相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揭开,因为这个设计者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了。

同时,我们也不排除知行并进的方式。在知的情况下,行也在进行着,在行中获取知,又利用刚得到的知即时调整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先行,在行中获取知,在知的情况下又不断指导行。这两种知行并进的方式在人类的生活中运用的最为广泛,人类的发明创造正是基于此种方式。

此时,若是用返溯的方式就可以从某一行为中至少找出一种其行为的目的,综合其各种行为目的,其真正的目的也就显现了出来。这种方式通常运用于判断。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高手对决,不免会故意制造出某种假象(行为)用以迷惑对手。而这种假象的目的往往是让对手放松警惕,或是迷惑对手使对手朝着错误的方向行进。其实要想识别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我们说过,用返溯的方式可以从某一行为中至少找出一种其行为的目的。假若从某一行为中找出一种其行为的目的,我们只对了50%的话,那么这个目的的反面就又是一个50%。也就是说从某一行为中找出两种以上的行为目的,在加以综合判断,我们会得出一个似乎准确的判断,若是在这个最终判断的基础上在进行正反两个方向判断的话,实际上我们已经得到了三种判断结论。此时,你若基于这三种判断结论做出不同的攻防策略的话,你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了。假若,你在这三种判断结论中再找出第四种、第五种,那么我估计你可以与天道叫板了。

当你真正知道了一件事情,你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做。这世上没有解不开的局,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做到了知。而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所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生活中往往在没有全面认知的情况下就去行,通过行逐步进行认知,在调整行的方向。这种方式对人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是思维的弹性变化。这种方式在进行中也随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需要逐步突围,其困惑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当然这还并不全面,有些人在运用这种方式时,异常顺利,有些人直接跌倒,而大多数人则选择“走着瞧”的心理策略。在多选一的法则中,直接跌倒的人所占比例三分之一,而异常顺利和“走着瞧”则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方式和算命先生有一拼,先生算命时只需蒙对了十分之一、二人的命运即可扬名天下。算对的一、二人由此大力宣传先生的能力,使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以此速度递增。而算错的那些人不是归咎于心不诚,要不就是忍气吞声,没有人敢大声质疑先生的能力。原因在于你若是敢质疑先生的能力,所带来周遭人的嘲笑会淹死你。想想看,是否有人会说,睁眼人的让瞎眼的指条明路,其智商可想而知。这里要说明的是过去眼睛瞎的人为寻条活路才去做算命先生的,而现在的情况已经演变成睁眼人也去做算命先生了,其原因不明自愈。

现实生活中,最早运用先知后行的受益者应该是战争犯,也就是所谓的军事家或头领。有人若是提出质疑,最多不过是拿周易等著作来说事而已。实际上无论周易还是道德经理论,都是在行的基础上而知的,此行乃是日、月的行,天道法则的行,在没有人类以前就早已开始了。而战争则是由原始的对抗(行)逐步演化出来的系列性的先知后行的方式。这种知是对战争的总结并逐步付诸实践而得来的,最终发展成为先知后行的法则。在这种先知后行的法则发明以后,史上绝大多数战争都是先知后行者胜,而逃出这一法则的几乎都可以归于天数,只能让人发出一声长叹:天命如此,我等奈何啊!

对于战争的知与行我只想说这么多,这毕竟是杀人的玩意,历史上能够逃出厄运的军事家寥寥无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处的成佛只能是忏悔!如果本书在以后有涉及军事理论的知识,或有人将此知识运用到军事行动中,实非我愿。

知与行既是合一的,也是分离的。

就合一性而言,无论你知道的有多么多,不去做就是无知,当你不去做,也没有人认为你知道某件事。就像你对一件事情无论考虑的有多么周密、周全而不付诸行动或至少说出来,难道有人会认为你知了吗?应该不会!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曾将自己的思想理论讲给别人听,而得到的只是付之一笑或顺口说句:你研究这个干什么!当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也只有苦笑而已。我说了,没听到的人说我不知,听到的人但没听进去的人还是说我不知,只有那些听进去的人才说我知道明了此事。也就是说行是知的体现,没有行,知就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就知与行的分离性而言,像某人熟读兵法36计或某某兵法秘籍,却不知道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运用,这就是所谓的纸上谈兵。殊不知所谓的兵法全是行的过程,而这一行的过程必须在知的前提下才能运用自如,这就是知与行的分离。而老祖宗们对这些知却几乎都缄口不提,可见其知的难易度如何。

行简单而知难,这也是人类历史进程为什么选择且行且知、且知且行的主要原因了。没有行也就没有知,知是在行中获得的,通过知的累积来调整行的方向。这个知不仅仅是知道这么简单的意思,也不仅仅是知识那么简单,而是在知道的同时还要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方案来。不可行还叫方案嘛!还能称其为知吗?可行性方案只能叫知,因为它没有行为的出现,它仅仅是由大脑运作的结果。

然而若将大脑的运作过程独立分析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里面同时有知也有行。大脑收集情报称为知,分析过程就可以称为行。经由这种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的知与行都是相对的,他们既是合一的又是分离的。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确定,知与行其实是一体的两个层面。然而你又不能说这种单一性的知或行不具备实际意义,因为它是组成事物的最基本元素。就像一块砖,在你手里可能并不能体现出它的实际意义,但若将多块转进行组合,具有实际意义的事物就会呈现在你眼前。同样人的DNA链也是由独立的“一”链接而成,若是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一”任意链接的话,那么一个活生生的变异人将出现在你面前。这个变异人不是身体功能有问题,就是精神有问题,反正它将会是一个不同你我的人。或许有人说,人体DNA 链条有许多无用的链接,将这些链接错搭或丢弃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吧!答案绝不会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而只能是这种错搭或丧失的部分是你表面上无法察觉的。要知道,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无用的DNA链接都曾在人类演化史上有过其相应的功能,失去这些曾经的自己,势必导致人类本身的不完整性或残缺性。更或许那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秘密,失去它我们也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像迷失方向的外星人。这些外星人原本就是我们人类,只因科技的过于发达造成失去了身体以及部分灵魂,以致于不得不重新回到地球,寻找失去的自己。

然而问题又回来了,知与行既然是合一的,为什么要分离它呢!所有的秘密将在这里解答。分离知与行是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一互相转换、互相协调的过程,让我们找到事物组成的真相。就好像我们将一个不了解的事物拆分成几个部分,逐一进行分析,若某一部分仍无法弄明白,我们就将该部分再拆分成各个独立的单元,以致最后将其拆解成独立的“一”。为什么要拆解它?因为我们若是了解了“一”组成事物的各个过程及步骤,这个事物就会清晰的显现在我们面前。陌生瞬间变成了不陌生,精于熟悉才会变成精通,世间所有的道理、事物才会毫无隐藏的显露出来。不必在到处寻找,答案就在这里!

将你所知的进行拆解,逐一熟悉,你才能领会它的真谛。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正是基于对一粒沙的拆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粉碎这粒沙,于是这粒沙变成了众多更细小的颗粒,若是再将这些更细小的颗粒进行粉碎,恐怕不止三千数。将这颗沙粒粉碎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这只是一个认知过程,一个分化瓦解的过程;在分化瓦解之后,我们需要对组成沙粒的最基本单元的特性进行分析归纳,这称之为判断过程;判断之后要做的就是对组成沙粒的最基本单元进行重新组合,并了解它们组合的特性,通过不断调整使其最终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前进,这一过程称为创造。只有掌控这三个过程才能称为知行合一。任何事物都是由上述三个过程组成的,要想改变这个事物,我们只能在认知和判断的基础上将事物的组成部分打散并重新组合,所谓改变细节,也就改变了事物的本质。天下所有的道理尽在其中,如果你能掌控此中玄机,那么天下所有的事物也将在你的眼前完全退下伪装。这是千古不传之秘,更是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理论家、思想家和发明家不可告人之所在。

今天的中国人似乎无比崇尚国外的理论知识,例如催眠术、冥想术、复制卓越等,然而这些知识对于解决事物来说就显得捉襟见肘,与知行合一的理论运用根本没有可比性。复制卓越技巧只不过是把他人好的处事方法直接套用在自己身上,其中的许多细节性问题统统被忽略掉了。这种复制只能暂时将问题应对过去,略加改变问题本质,这种卓越的处事技巧便失去了用武之地。

至于催眠术目前只能称为作弊的手段,它的基本做法是压制或抛弃问题,从而造成资源缺失。压制的手法如同给事务蒙上了一层遮蔽物,使你无法透视心本质。不管给心蒙上的是善也罢、恶也罢,时间长也罢、短也罢,其效果越好,其心蒙上的遮蔽物则越加坚硬、牢固,其心的本质也越加难以显现。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它没有成为解决事情的方法,只能算是逃避事物的手段。

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起来的冥想术,在缺乏完整理论依据的情况下,仍不失为一种好的身心健康的锻炼方法。但它无法向爱因斯坦、达芬奇一样,借助灵力之源进行发明创造,这是冥想术最大的缺失。同时冥想术也无法提供你对事务的认知和判断方法。

按道理说,知与行讲到这里就应该圆满结束了,其余应在自悟。然而如只讲到这里,似乎还是只停留在知行的认知过程上,其真正的核心——判断,却只字未提。如对事物缺乏判断过程,只能让人鲁莽行事。缺少判断过程实际上就是空谈,我们总不能凭借本能反应行事吧!貌似生活中,我们也进行过各种判断,然而真正行事时,往往还是依本能反应,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个谜题还需一步步揭开!下面我们先说说判断过程。

判断的前提是认知,你需要尽多的收集相关事物的所有资料,资料越详细,你的判断会越准确。首先要将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正能量的资料,一类是带负能量的资料。其次,依据正能量的资料做出几种可行的方案,负能量的资料用于验证各种方案是否可行,依此来调整、补充或放弃某一方案。最后,在通过验证过的可行方案中挑选出最佳、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来加以行事。而其他被放弃的方案则作为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阻力时的替补方案。替补方案并不需要完整替代,而是借替补方案中的某一可行点来行之。当这一可行点运用后,被实施的方案同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事实上,一个可行性方案在运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因时、因地、因物、因环境做出调整,我们将其称之为弹性变化。只有一个不断调整的方案才能达到我们的初衷。

现在,就判断过程进行一个大致划分。细节决定成败,每个问题总是离不开,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四大因素。这四大因素互相协调,互相影响、互相配合。每个因素又可划分若干支节,每个支节又可划分若干小节,每个小节又可划分干若干点。打个比喻,树干是判断结果,枝杈是因素,枝杈上的枝条是支节,枝条上的小杈是小节,树叶是点。树干上曾被削去的枝枝叉叉,就好比方案在运作过程中被消除的阻力或困惑,这样一来,树干不但是判断的结果,也是实施的过程。相对来说,这是一个反向运作,虽然有点不太恰当,但我相信这是一个你可以接受,并可以说明问题的比喻。若是我用其他比喻手法,你要想听明白的话,恐怕我得累的吐血。

树干强壮可以影响枝杈的生长态势,枝杈可以影响枝条的生长态势,枝条可以影响小杈的生长态势,小杈可以影响树叶的生长态势。反过来,树叶的衰败可以影响小杈,小杈的衰败可以影响枝条,枝条的衰败可以影响枝杈,枝杈的衰败可以影响树干。这就是事务的本质,打乱任一环节,都将影响到事务的正常运作。

如何依据正能量的资料做出几种可行的方案也必须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人有了欲望就有了目标,你的目标就是实施方案的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你需要的就是过程。而过程却是多样的,你需要不断尝试不同的路径,为使自己不致走上绝经,我们就需要准备一个具有可调整空间的可行性方案。

上述这个方法只适应于简单的大脑思维判断,若要更深一层解析的话,你的大脑将会发生各种不良过载反应,如头痛、头部昏沉等现象。这时有人会选择将大脑认知的内容通过书写的方式落于纸上,使大脑只对认知的内容逐条加以判断并整理在书面上,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运用方式,不仅减轻了大脑的负载,而且使判断的结果条理清楚。但这个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使判断后的应用显得过于直板,同时在弹性变化的过程中,书写的工作量将会堆积如山。不过,对于处理普通事物这已经足够了。

大脑的思维运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思维,另一种是影像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以一主一辅的方式深深嵌入每个人的头脑中,每个人对这两种方式的运用均有所不同。擅长逻辑思维者即善于处理理工等方面的知识,擅长影像思维者即善于文学和创造等方面的知识。现实生活中极少见到即擅长逻辑思维又擅长影像思维的人,即使有这种人存在,也是在后天环境中有意强化训练而得来的。有关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书籍和训练比比皆是,我就不多谈了。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想突破大脑的限制。或许你听说过第三者的方式,但当你真正运用时却很难下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基于当局者迷这一特点,从而演变出第三者,即局外者。以局外者的身份来观察局内迷乱的形式。这就要求你不仅作为局内者,还要作为局外者,只有这双重身份,才能使你以清晰的头脑观察着局内形式,并作为局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制定出局内自己的行为。第三者方式是基于大脑逻辑思维运用而来的,故此大脑的负载便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第三视角方式则是基于大脑影像思维运用而来的。它与第三者方式具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相同处在于它与第三者方式理念一致,同样以第三方观察局内形式,不同处在于它以模拟的方式运用其中,好比你自己编导的一部电影。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部电影有时会遵循你的编排放映,有时会突如其来的自动加播一些广告类节目或是直接中断播放。这是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像我们的大脑会在你思索的过程中会冒出各种突发奇想,这些奇想有时是有用的,有时会将你带入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第三视角方式的局限性。

如此就迫切需要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解决上述两种方式的弊端。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中,我发现人们在不自觉中已经在使用这种方法。而且运用之巧妙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一发现是在研究解梦时突然展现在我眼前的。

人为什么会做梦,并且梦到底想表达什么?难道真的仅仅是释放生理压力吗?对于这一自然生理现象,人们始终处于困惑中。

当你生活遇到困惑无法解决时,内在会通过梦境来传达给你它所知道的。当它没有存储过类似知识时,它同样会通过以往经验作出判断并通过梦的形式警示你。问题在于,它无法直接给予头脑这方面的知识,只能以像的形式表达。如此看来梦境实际是意识与非意识之间传输和沟通的中枢系统,就像虚无和宇宙之间需要通过黑洞联系一样。黑洞作为沟通虚无和宇宙的枢纽具有毁灭性,同时又具有创造性。当宇宙物质进入虚无时,这些物质被黑洞撕裂成基本粒子。相反的虚无中的基本粒子进入宇宙时,基本粒子在黑洞中被重组成物质,也就是所谓的星云和尘埃。

当然不是所有的梦都具有衔接转换作用,其中一部分梦是生理机能造成的,身体某部位的不适,夜间憋尿等。如果梦到水渠、池塘或去厕所等像,就是生理机能在提醒你该解手了。还有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的波动,如压力、恐吓、兴奋等。说来有趣的是,还有一部分梦带有先见性,很像预言、警告,但比预言的准确性要高的多。几乎每个人都做过这种梦,只不过当时没有引起注意,基本上都是事后才发觉的。究其原因,就是无法解开梦中的景象到底代表何种意义。

这种带有先见性的梦绝非空穴来风,它是你的心(潜意识)接受周围讯息的结果。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方面的讯息没有被意识层面察觉时,你的心(潜意识)却察觉并存储下来,在恰当的时候,它会通过梦中的像来提醒你。

梦中的像具有连续性,每一个梦都是一部电影,而且编排的非常有条理,问题只在于你如何剖析电影的内容。在反复的觉察中,我终于发现梦的放映场所并不是在脑海里完成的,真正播放梦境的场所,我称其为玄牝之境。这个境子在眼前下方、鼻前约寸余往上的位置,并涵盖着玄牝之门的方寸之地,它以倾斜的通透的镜面形式展现在你的内视觉中,即使当你睁着眼睛也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在这里你可以随意播放你想要的任何事物,而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在这里你可以编导一部属于你自己的电影,剧中所有的事物完全在你掌控之中。这种新的方法我称为——鸟瞰式立体解读法。这种方法是将影像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以第三视角和第三者的方式投放在玄牝之境上进行演绎的,你可以在影像中加入你所需要的各种因素。这同时也解脱了大脑的繁重压力,使演出不会造成头痛欲裂的感觉。这种方法一经掌控后,你可在影像的任何一点进行局部调整,或说是变化有法,以至全局皆在掌控之中,使得整个局面变得弹性十足,完全解决了大脑影像思维的呆板现象。

当我们有意识的引领影像思维和逻辑思维于玄牝之境后,这些资讯会以极快的速度根植于内在并在恰当的时候展现给你。这种将无意识梦的运作形式扩展成为有意识的编导梦境并进行转化的形式将超越我们以往所认知的任何认知学科。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4.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