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路边野餐》的男主人公陈升是一个小镇的执业医师,曾经的劳改犯。他在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凯里买下了一间诊所,用的是在他坐牢时去世的母亲留下的小笔遗产。确切地说他不是一名医生,反而更像是一个梦想家、诗人、浪游者。
毕赣这部可圈可点的处女作获得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和金马奖的最佳新导演奖,在片中,似乎只有陈升这样的造梦者能看见真实的事物。
他经常沉入梦乡,这时我们就能听到他用平直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调朗诵超现实的诗句——如他的脸庞一般,这些诗句虽然看起来呆板生硬,却几乎难以隐藏表面之下翻腾的情感张力。
影片没有以一种多少有点不自然的图式化手法来铺陈情节,而是建立了错综的叙事网络,以复杂的方式联结所有主要角色,其中的回环和通路看上去自发而有机地生成。不过,仍有某种明晰性能为观众理解影片提供帮助。
在电影中,我们目睹耳闻苗家文化的种种印迹:荡麦的古旧房屋建筑、一个听着路边流行音乐演出的苗族女人、时不时回响于耳际的芦笙音乐,还有那些描绘了乐器本身的蜡染织物,后者也在另一支线情节中发挥作用,串联起陈升、老医生、她去世的儿子,以及像鬼魂一样游荡在影片边缘的传说中的「野人」。
在毕赣的诗学视界之内,真实之物——象征符号满布,同时清晰可见——是内在之物,远比物理现实中「摆在那里」的事物「真实」。在整部影片中,他的摄影机都传达出这种超现实性,其生动程度远甚于仅仅记录下现存的反映光亮的世界。
毕赣的艺术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虽然明确地植根于当代文化,但却是由它的诗法——而不是政治——来产生意义。在毕赣的世界中,寻常之物变得陌生诡异,平静温和的场景下也潜藏着狂喜:它似乎建基于特定的场所、境遇与人格特质,但同时无拘无束地漫游,突破了空间、时间与人物的局限。
我们置身一地——今日中国小镇晦暗的一隅——同时我们无处不在,解除了束缚,自身释放于单一镜头内的自在徜徉,在一场无边界的梦中。
查看更多好文,请关注酷咖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