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读报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平时不当回事,失去以后才意识到可贵。
比如读报。
南来客小学一年级开始读报。订的第一份报纸是“小朋友”,周刊,四版小报。班上一发到手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小朋友升级后,“小朋友”变成“红领巾”。超前了。 一年以后才入的队。
二年级以后,识字多了,大人的报纸也开始看了。当时家里订了两份报纸:“人民日报”和“南方日报”,邮递员叔叔每天送到信箱里。另外还有一份小报参考消息,是父亲从单位带回家的。
南来客读大人的报纸,是从电影栏目开始的,而且要在父亲面前,读的时候,报纸抖的哗啦哗啦响。
后来家里订了“羊城晚报”,南来客读报就不限于电影栏目了。
读报这个习惯算是养成了。
文革也没停。
文革初期,报业一度相当繁华。除了“人民日报”以外,各种小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清华井冈山”、“北大红旗”、“地院东方红”就不用说了,还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各派小报。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什么文革新动向、二月逆流、志愿军战俘归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湖南湘江风雷、武汉百万雄师、文攻武卫,一直到开国上将陈大麻子奸淫女兵…真真假假, 趁乱,打着批判的旗号,好多见不得阳光的事暴露在阳光下,一个个道貌岸然一身黑修养的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被公之于众,就差没把老底全翻出来 - 反正账全算在刘邓为首的走资派头上。
宣传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当年街头巷尾以及公共汽车站等公共场所都有读报栏,上面贴着当日报纸,供广大人民群众阅读。南来客注意到,读报栏前,不仅白天有人站着阅读,晚上打手电照着读报的也大有人在。
小报是上不得台面的。令人想起唐人王播的诗句: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读报栏张贴的是“人民日报”和“南方日报”等党报。
南来客也曾站在读报栏前读报。
那是1978年,小说《伤痕》发表,连载报刊一报难求,南来客和同学一起在大学图书馆读报栏前“围观”,得以一睹为快。
研究生入学没几天,中越开战,每天第一节课就是读战况,直到大军班师。
成家后曾订过“广州日报”,后来取消了,改为买报纸看。天天读报中断了一段时间。
来美留学,这个习惯又恢复了。
领馆及时提供“人民日报“(海外版),不但免费,还管寄到家,以便海外学子时刻听到党的声音。
阅读的不仅有党报,还多了一份英文报纸。
英文报刊南来客在仁威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那会就读过。仁威庙财务诚哥专门为南来客订了份“北京周报”。
新增英文报纸是“X州佬日报”,校刊,也是免费的,每天一大早搁报纸箱任人取。
当时南来客住在大学已婚学生宿舍,楼外不远就有一个报纸箱。
早晨边用早餐边读报的习惯想来就是那时养成的。
来美国后才知道,美国的报纸,精神污染有没有不好说,读后满手油墨,五指乌黑是一定的。
南来客所在的州是大州,大州人什么都讲个大字。住房要住大房子,说话口出大言。南来客所在大学按学生人数算,在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大学中名列前茅,大州加大校,校刊自然是大报, 通常八页十六版。国际形势、国内形势、本州形势、本市形势,到本校动向、编者按,洋洋洒洒,唯独广告栏信息极其有限。
校刊是象牙塔,容不得人间烟火。
关于柴米油盐,还得看本地报纸。
本地报纸也是大报,不仅报道国际国内本州本市的新闻以及股市超市等的行情,还有半个版面负责报道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南二世出生,含哪年哪月哪天何时何地何医院出生以及父母为何人,就是通过该版面昭告天下的。
报纸有学生价,一年十来块钱,推销员又是本校学生,于是订了一份。
说是报纸,还夹带了大量广告和优惠券,周三有各家超市的每周广告、礼拜天有各大百货商店电器行的促销广告以及商家厂家的优惠券。
哪家超市什么便宜,各超市一周商品行情,周三看报就知道了。
家里的电视机录影机音响设备等电器都是根据报纸上的信息货比三家买的。
儿子小时候的尿布、爱犬Candy的狗粮,优惠券都能派上用场。仅此两项,订报费也拿回来了。
学生时代,百货商店广告先看的是K-mart的,渐渐升级到Sears,JC-Penny,梅西。
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儿子长大,小犬升天。优惠券越来越少用,商店越来越少去光顾,过去光顾过的商店也相继倒闭了。
先是蒙哥马利沃德,门可罗雀,店员比顾客还多,领头关门大吉。没几年,Sears也步其后尘而去,K-mart先后关闭了几家,依然惨淡经营,半死不活的,唯有Target一枝独秀,店越开越多。
本地报纸不是邮局投递,也不用去报纸箱取,有专人派送。
美国是一大早派报。
住学生宿舍那会儿,同一层有两套公寓。南来客订报前,早上天还没亮, 常听到门外“啪”地一声,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订报后,听到的是“啪啪”两声。
买了房子后,注意到报纸是派报员从车中扔到各家各户车道或草坪上。基本上都在七点以前。
这时,不知怎地“人民日报”已经不寄了。南来客父母和岳父母相继来美探亲,南来客于是订了份“世界日报” 给老人解闷。
年年续订,订了十年。
南来客最爱看的是一位专栏作家的文章。老先生名字也带一个南字,不过排在最后:信怀南。
那时,早上起来,洗漱后第一件事就是出门拿报纸。然后,边吃早餐边读报。
一报多用。报纸读完用来练大字。南来客不是没有好纸。桌上就放着一匹从父母家中带回来的上好宣纸,80年代产品。
用废报纸练字是小时候在北京王爷府跟姥爷学书法时养成的习惯。这一习惯经中学时代在报纸上挥毫抄写大字报,根深蒂固了。
英文报纸写完了就在“世界日报”上写。
两份报纸开始还能应付,每天报纸一页不拉都写完。后来,未经涂鸦的报纸越积越多,再后来,未经过目的报纸也越积越多。
“世界日报”说是日报,邮局派送,有时好几天不来,一来来好几份。
终于有一天不耐烦,取消了。
一年两三百块钱呢。
没多久,本地报纸也不续订了。
妹妹送了一个文房第五宝,清水临书,书法练习水写卷轴。这下可以启用了,连墨都不用研。
读报本是人生一大享受。
光荣传统说丢就丢了。
现如今,每天一大早起来,洗漱后,第一件事是到书房,坐在书桌旁,打开平板电脑,把邮件、微信以及相关网站等看一遍,然后开始敲键盘。
习以为常了。
近日到纽约,在Bagel店用早餐,见到邻桌一位老太太在读报,一时感慨万千。
检点一下,其实何止读报,散步、遛狗等习惯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练大字过去雷打不动,现在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字也越写越小,从用大楷毛笔一版八个大字到中楷一页五十六个字…
没丢掉的唯有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