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三言两语谈读诗
南来客写过一篇《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天在《华夏论坛》看到GongChangHeZi 网友的一则评论涉及南来客《戏赠陈平》一诗,读后有点感想。
想到“诗无达诂”。
对《诗经》的解释如此,对其他诗的理解也莫不如是。
原因是多方面的。
仅就格律诗词谈谈。
受制于体裁等因素,原本可以洋洋洒洒大做文章的题材,只能浓缩在数行中,用三言两语表达,有时难免表达不清,甚至引起误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最后一句中,老杜遗恨的到底是没有吞吴还是失算伐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即使是白居易那样诗写得通俗易懂,老妪能解,又有多少人明白“梦啼妆泪红栏杆”的意思呢?
就表达方式而言,诗作为源于言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重含蓄,讲究意在言外。从《诗经》、《楚辞》开始,就提倡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有借香草美人进行讽喻的传统。写诗的人未必有意故弄玄虚,但诗里的意思有时只有诗人自己知道,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就不说了,老毛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有谁说得清?
从读者角度谈就更复杂了,怎一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了得。
诗意往往要从字里行间寻找。
问题来了。找出来的未必是诗人的原意。
南来客读研时,翁先生论译诗,谈到理解原诗要得其神。南来客问恩师,怎么才知道得其神了?
恩师但笑不答。
五柳先生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想来会意就是得了。
谁能断定会的意一定是作者的原意。
本帖因看到有关拙诗《戏赠陈平》的跟帖而写。就以这首诗的诠释结束吧。
《七绝 戏赠陈平》
眉山论剑屈人兵
欲挽天滔不战赢
奇策功成轻六计
恒河静候断流声
对拙诗中“天滔”,渔翁兄和GongChangHeZi 兄的解释不一样。渔翁兄引张元干词,并认为天滔指恒河;GongChangHeZi兄则认为那是虚词。
两位网友都没错。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南来客借“天河”一典二用。以“滔”代“河”是因为末句有“恒河“二字,要避免“河“字重复使用。只是,把天河当上游认为可截断恒河流水的不是南来客,而是陈平教授。陈平教授要挽的不是恒河上游水吗?在这个意义上,弄错地理位置的是陈平教授,说“天滔”指恒河并没错。
就作者南来客本意而言,“天滔”在此是虚词,尽管里面有多重涵义。
写诗前南来客读过反驳陈平教授《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章,里面提到雅鲁藏布江….
你要挽天水,咱等着看恒河是否断流。
所以题目加了个“戏”字,后记特别说明“无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