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从“跃上葱茏四百旋”说起 2015-11-29
冬游匡庐,二人成团。导游是个小姑娘,很敬业,车刚从北门上山,她就开始介绍庐山的人文地貌。车左盘右旋中,她卖了个关子,问,“你知道从北门上山,有多少个弯吗?”南来客想都没想,应声说,“四百个”。小姑娘大为诧异,“你怎么知道的?” 南来客说,“跃上葱茏四百旋嘛。” 小姑娘说,“对,那你知道主席写四百旋的故事吗?” 南来客乐了,说,“不知道。愿闻其详。”
小姑娘给南来客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主席问工作人员庐山有多少个弯。工作人员查后报称有三百九十六个弯。主席将信将疑,叫警卫员以火柴记数 --主席有扳着手指记数的习惯,(有诗为证:屈指行程二万嘛) 数百道弯要数清楚还真得借助火柴 --(破折号内为南来客私货,夹叙夹议)。一盒火柴有一百根。下了一趟山,正好用了四百根火柴。工作人员急了--欺君之罪呀--,怎么多了四个弯。后来发现,弯没多,主席路上抽了四根烟。
南来客听罢哈哈大笑。故事有趣,何必论真假,更不必扯上什么政治。南来客谢过小姑娘,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她,三百九十六道弯也好,四百道弯也罢,毛非用“四百”或“数百”不可。由于格律的限制,诗人不会为了算数精确到个位而把这句改成跃上葱茏三百九十六旋。南来客没否定她的传说 (广东人说的“不驳故”,同时给她普及了一点作诗的常识。
由此想到小时候跟姥爷学诗。当时姥爷受命看管河北驻京办事处。那是一座三进的王爷府,祖孙俩在里面吟诗写字,差点不知有汉。院内时时飞来两只大喜鹊。姥爷给南来客讲了个故事。有大臣禀皇上喜鹊见人摇尾七下才飞,所以又称七尾摇。喜鹊至,摇尾九下后飞走。皇上问大臣何故,大臣唱道,“七尾摇,七尾摇,飞纵上九霄。今日朝天子,加劲摇两摇。” 要写“世说新新语”,不妨变成:庐山弯,庐山弯,跃上庐山巅。此刻迎伟人,额外弯四弯。
这种诗讲的是急才。真写诗,各人有各人的讲究。南来客以为诗应该是真情的流露,贵在一个真字。南来客冬游庐山三叠泉,写了首小诗:
野鹤闲云天地间
感恩佳节在名山
探幽方自三叠返
石径拾级千尺还
有评论谓石拾同音,拾级多为而上,千尺与前面矛盾。建议改“拾级”为“步级”。兹答复如下:
南来客非不知石拾同音,也可以轻而易举避免这一现象。只要用一个“小”字代替“石”字,或改成“小径拾得千步还”就可以了。可是南来客此行难忘的不是三叠泉,而是满目的石径以及老胳膊老腿拾级的艰辛。这两个词不用则没法“言志”。
不错,拾级多用于而上,但用于而下也无不妥。从三叠泉返,也即还,是上行。南来客无遁地飞天术,确实也只能拾级而上。
另外,千尺指的是石径,不是级。一步步步履维艰地走上千尺石径。
南来客写近体诗,守基本格律,用新韵,遇到格律意境不能两全,取舍上意境优先。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格律的本意是对音韵美的总结,不是用了束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