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提起沙面小学,沙面人津津乐道,引以为傲。沙面小学原正式名称是沙面复兴路小学,文革初期曾短期更名为代代红小学。代字在广东话里容易产生不雅联想,故没多久就改成沙面小学,沿用至今。沙面小学文革前是广州仅有的两家全国红旗小学之一,现在依然是名校,多少父母不惜重金想方设法把子女送该校就读,该校可谓一位难求,一枝独秀。然而,甚至久居沙面的人也没有多少个知道、或者说沙面回忆文章中鲜有忆及,沙面岛过去至少有过另外两家小学。这两家都是民办小学。其中一家连校名也没有,五脏不全,三几个班,二部制,在民居上课。另一家是全日制小学,校名沙面珠江路小学。
水上小学
珠江路小学位于沙面尾,校舍为木质结构平房,临江而建,教务处及十多间课室吊脚楼般架在江中原木支架上。往窗外看,鹅潭在望,大小船只穿梭来往。往下看,木地板缝隙间,涨潮时可见江水滔滔,拍打着支撑课室的木架;落潮后淤泥一片,上面跳跳鱼蹦上蹦下,此起彼伏;小蟛蜞走走停停,左右横行。学校因此又名水上小学。水上小学没有活动场地,看上去很简陋,与校舍条件较好的复兴路小学形成鲜明的对照。不知道为什么前租界沙面会有这么一家小学,也不知道过去在这家小学就读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学生。
入学
水上小学是什么时候创办的已无从考据,南来客只记得自己是60年入学的,当时学校已经有六年级的学生。水上小学有四、五百个学生,大多数是沙面子弟。为南来客到这家小学上学,母亲没少埋怨父亲。南来客上这家小学而非复兴路小学,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是当时以中兴路为界,住中兴路以西的学龄儿童一律上水上小学就读--可是南来客明明记得有好几个同学家住中兴路以东。另一种说法是沙面街道办事处给你报名,报哪儿是哪儿。第二种说法比较靠谱。父亲在子女教育上是甩手掌柜,认为哪家小学都一样,无所谓。两校生源确实一样,两校师资却大不相同,校风也截然不同,两校教育水平的差距可想而知。
启蒙
南来客入学的第一堂课不是在课堂里上的。老师把大家带到校外空地,让大家坐下,玩“找呀找呀找朋友”,其实就是让小朋友通过游戏互相认识,互相介绍。南来客初出幼儿园,纯洁得像张白纸,转了一圈找到一个小男生,客客气气自报家门后,期待着“好朋友”告诉自己他的姓名。怎么也想不到“好朋友”竟然给了一句粗话。南来客就这样上了人生第一堂世俗课。第二堂世俗课是老师给上的。一年级小朋友上课不遵守纪律讲话,老师没有像母亲一样耐心教育谆谆善诱,而是采用呵斥罚站的粗暴方法,结果激起小朋友强烈的逆反心理。没几个月,小南来客小小的身影上课时常常在课室门口或教务处晃悠,开始讲粗口,而且学了一口顽童流行数字黑话。顽童黑话比84、94之类的复杂多了。比如:93093997,在有背景信息的前提下,是“晚黑来我屋企玩啦”(粤语,下同。晚上来我家里玩啦)。09 ,“唔屌”(不去,第二字是脏字)。人开始变了。
大难不死
水上小学没有操场,下课铃一响,学生从各间课室蜂拥而出,跑过栈桥,到岸边玩耍。女生跳橡皮筋,男生互相追逐或以道路为桌打乒乓球。离学校不远处有两道石阶下通珠江,供艇家上下岸用。从石阶可以够到岸壁,岸壁上爬有蟛蜞,所以石阶也是小朋友玩耍之处。一日,南来客跑到该处捉蟛蜞,不慎失足落水。南来客两手紧紧抓住石阶一角,耳畔顿时响起救护车的呜呜声。看看就要支撑不住,正危急间,两个同班女生见到,合力把南来客拽了上来。十多年后才知道其中一位女生的父亲是南来客姨父的朋友,两家从此有了来往,但是两人都没提起过这件事,甚至没提起过曾经是同学。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女同学想给南来客留点面子?南来客那时实在太百厌了。
百厌
“百厌”是广东话淘气顽皮的意思。南来客七、八岁厌似狗,用毛主席的话说,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天性顽劣,客观因素是学校朋友等环境的影响。百厌不百厌不说,没想到在珠江路小学刚读完一年级,学校宣布解散,校舍拆除(也许是有碍观瞻),师生作鸟兽散,学生分到黄大(黄山大道小学)、丛大(丛桂路小学)等学校,南来客那个班则迁到沙面外清平路一条横街的一家古旧民宅,不隶属任何小学,名称是某某街多少多少号,连后娘养的民办小学都不如,一读就是一年多。学校实行二部制,半天上课半天在家。很多家长工作是全日制,子弟不上课那半天干什么自然天晓得。那段时间,南来客逃学旷课,打架惹事,把家里的报纸铜板偷偷拿去废品收购站卖钱,无恶不作,劣迹斑斑,邻居也开始上门告状了。
德智失衡
百厌归百厌,南来客小时了了,学习从没让父母操心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年级时,除订了一份“小朋友”作课外读物,南来客还常粘看(在旁边凑着看)高班同学的小报“红领巾”。班主任老师常常无奈地说,“你以为你成绩好就行啦。” 南来客个性强,偏偏就认这个理,自恃功课好不会留级什么也不在乎,忽略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结果班主任期末评语给的往往是智甲德乙。16年后南来客被踹下工农兵学员最后一班车据说是因为“红专不平衡”。回想起来也不无道理 -- 打小就这样。
转学
母亲终于看到儿子问题的严重性了:这不快成野孩子了吗?那叫什么学校啊?不行,得马上转学。儿子转学是母亲重大正确决策之一。数十年后,母亲还面带得色地说,“当年要不是我想办法给你转学….”。南来客一辈子转学两次,两次都扭转了命运改变了前程。母亲这一决策,为神召回一只迷途羔羊,为党和国家挽救了一个准失足少年,为…. 还是言归正传吧。南来客转学到复兴路小学,痛改前非,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没多久就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年先锋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