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luo125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1933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代中国教育为什么没有时间教好?

已有 1578 次阅读2016-4-7 04:16 |个人分类:时评杂文|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北京大学, 当代中国, 中国人, 中华文化, 主持人 分享到微信

当代中国教育为什么没有时间教好?

·罗文辉

     当我们在接受现在的学校教育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跟不上学校教学的步伐。我们也因此总被学校的老师、家庭的父母将其原因归结为“我们天性愚钝,自己落后”。这不禁让我想起央视著名主持人、制片人陈大惠老师在媒体上公开分析中国人爱说谎这个现象,而先是老师将这缺憾的根源推卸给学生,父母就趋之若鹜,盲目听从老师的话,继而形成学校说谎,尔后家长跟着说谎。为什么说这原因是他们的谎言呢?我们只要稍微动用脑子想一想,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如同刚生长出来的果实,试问一个刚结出的果实是残缺不全吗?结果自然为不是。既然不是的话,为什么会有残缺的果实呢?那是因为果实在逐年长大的时候会热晒雨淋,从而滋生害虫,若不加以用药予以修正,这果实就会被害虫咬坏,就会残缺啊!由此及彼,一个人刚出生时是完好无损,此后需要有“技术”的父母和老师来教育下一代,若教育不得当就不可能会教得好一个人。故而,教育才是树人的根本。

     回顾当代中国教育,我们的教育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这么多课程竟无诸如《弟子规》的传统经典的课程。难道中华文化就不如西方的“死记硬背”的浅薄的课程吗?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博客里发表的《关于偏才怪才的争论》中表达他否认“偏才怪才”的现象,还表明他没有标准分辨出“偏才怪才”。可想而知,就连我国最高等的学府北京大学的哲思家都分辨不出“偏才怪才”,还要由于自己没能力分出就将此现象冠以“不可能存在”的结论。如此草率的认定,就能充分否认这一可能的现象吗?看他的四点论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他说“中学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不是大学教育的预科班,不是为了上大学而开设的培训班,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偏才、怪才就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既然中学教育非大学教育的预科班,不是为上大学而开设的培训班,那偏才、怪才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怎么就不可能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呢?进而,高考不就形同虚设吗?没有为上大学的培训,如何过得了高考这条坎呢?不过这条坎,学生又如何能上大学呢?其次,他说“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给予准确界定,即使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也很难给出明确的标准”,既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他又是如何能决然地说出“偏才、怪才的现象是不存在”呢?岂不是他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吗?他还说 “大学的选拔标准带有‘指挥棒’性质,若大学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录取的标准,那就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来的偏才、怪才和出现一大批制造偏才、怪才的培训机构,而实际上这样的偏才、怪才绝不是大学希望的拔尖创新人才,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过类似的教训,它对基础教育的不利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这仅是中国教育体制下“规律”,换到国外的教育却没有那么强烈——大学的选拔标准成为“指挥棒”。就像陈大惠提倡的以人性为目标的教育宗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教育的实物,就有很多机构去推销中华传统典籍吗?不但没有,还有一些不敢露出真名的人在网上诽谤、诋毁陈大惠,难道有道理的标准都会被人抛弃,而主观性极强的大学标准不一定是有道理的就能“指挥”得了社会上的各个机构吗?难道大学的标准能比国法还权威吗?那大学为什么不希望拔尖创新人才是偏才怪才呢?其根源在于中国当代的教育体制一直未变,学生还在课堂上囫囵吞枣地吸收粗浅的定律和标准——数物化的破题定律、地史政或物化生的相关方面的标准。正是那么粗浅得只需先记忆再用于解题即可的知识,让我们连看中华经典文化的书籍的时间和机会都很少。学生想去记忆都未必有时间,而大把时间都花费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听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在晃晃悠悠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背诵一遍,没听懂的“点”再由老师反复当着学生的面背诵,这就是教育?教育只是“背诵”吗?之所以大学不希望培养偏才和怪才,是因为中国教育还处于背诵记忆的初级教育阶段,而曾经的古时候的教育不只是背诵,更多的是老师和学生的躬行力作,他们“背传统经典、行文明之为,立报国大志、创天下新思”——一篇安邦立国的文章。最后,秦春华暴露他的心迹,说“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事实上,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潜力,偏才、怪才即使能够进入大学,也很难完成正常的学习,更谈不上毕业后实现创新。相反,如果真正破除‘唯分数论’的羁绊,学生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学习,未来的偏才、怪才就可能不断脱颖而出”,说明他是希望出现偏才怪才,可他不希望出现中学推荐的所谓的“偏才、怪才”。我们都知道,要想得到中学的推荐,其前提必是“分数要超越别人”,到头来还是“唯分数论”,这就是中学所谓的“偏才、怪才”。而他说“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这句话还是不妥,现在的教育真的公平吗?现在的教育真的就完全普及吗?不还有很多中学的老师单独为自己的孩子“开小灶”,多重复几遍,用“技术”来培育自己的孩子吗?还有很多没有“技术”的父母又如何培育自己的孩子呢?这些父母只能用他们的邪知邪见用野蛮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容易夭折,容易残缺,同有“技术”的家庭的孩子相比就黯然逊色。这足以充分表现出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系,还不能有标准地去培训父母,培训“如何做父母、如何教育下一代”。

     秦春华既能将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理解为“一切当代史都是历史”,又怎么不能尊其本意,就按克罗齐的原话理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呢?难道非要篡改名言才能证明他的观点吗?非要曲解“圣人”的话,才能将自己的观点立足浅浅的脚尖吗?当年或许全国各地各人都没有重视外国引进的数地史,而今师资不也没均衡分配,人民如何能平等地接受到相同的教育待遇呢?这不是刻舟求剑吗?

     接着,秦春华又在《关于偏才怪才的争论》表明他认为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不知道这一观点会否令读者捧腹大笑,但我会觉得这个观点十分稚嫩。秦春华说“才就是才,既无所谓偏,也无所谓怪。之所以有一个偏和怪的概念,是因为有一个不偏不怪正常的参照系的存在。参照系换了,结论自然就变了”,觉得人才不偏不怪,而是国人把“高分”实为检验人才的标准,却忽视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名言,才有怪和偏之论。其不然,有些人的语感好,对文字特别敏感,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转为经过头脑深思的观点并记述出来,而在其他方面就不及众人。秦春华能说这类人不偏不怪?然而,我们也不能将这类人草率归结为其天生如此,用心一想,这样的状况或许是源于这类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是相同的,而非这类人的人群生活不一样罢。可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中国行不通,原因在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没变,中国的行业报酬分配得不平等。

     而我们要想达到秦春华的要求,必须先从中国当代教育体制这个源头开始变型,必须将中国当代教育从里到外彻底清理干净,再来利用变型后所有大把时间用于阅读——在变型前,学生不可能在学校的课堂上阅读,不然教师可以回家了。而教育体制的大变型,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一体制,家庭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否则,我们说什么都是无济于事——瞎掰。

(作者系教育改革推动者,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