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海外中餐馆名字里的文化因素
张晰
【注:几年前(2017年)我曾写过一篇“海外华人的‘一人双名’现象”的文章,刊登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见链接:https://www.zaobao.com.sg/zopinions/views/story20171006-800835。此文章后来被搜狐转载,见链接:https://m.sohu.com/a/196534360_618422/?pvid=000115_3w_a 。
在那之后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海外中餐馆 “一店双名”、“一店多名”的文章,作为“一人双名”的姐妹篇。不过一直静不下心来,想不好文章的结构。这些年陆陆续续拍了一些位于多伦多的中餐馆照片,前段时间整理照片时,随手拈来一些中餐馆的名字写了些评论,发些议论,形成此文,刊登在今日(2021-07-24)《联合早报》上: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10724-1172906。
此文的发表也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下文与发表的原文略有不同。
海外的华人,不论在海外多少年,胃始终是中国胃。尽管身边不乏其他族裔的美食,时不时光顾中餐馆,是生活的日常。
华人对中餐馆的喜爱,有些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据英国广播公司(BBC)6月24日报道,居住在美国洛杉矶的陈戴维,在60多年里造访过近8000家中餐馆,收集了几千个中餐馆的名字和菜单。
多伦多是加国华人的聚居地区,这里的中餐馆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中餐馆的名字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其中折射出的文化因素颇为有趣、耐人寻味。本文随意拈来一些餐馆名字加以讨论,希望可以见微知著,推及世界其他地方的中餐馆名字。
中餐馆的“一店双名”或“一店多名”
为了华人辨识方便,同时也为了吸引非华人族裔的食客,海外的中餐馆大都是“一店双名”:一个英文名字和一个中文名字。或者说一个餐馆同时具有两块招牌:英文招牌和中文招牌。
中餐馆的中文名字可以和英文名字相关,也可以和英文名字风马牛不相及。
有些中餐馆的中文和英文名字属于互为意译,即中文和英文名字在意思上对等或相近。比如一家小饭店,汉字招牌是“肉夹馍”,英文是Chinese Burger,直译为“中式汉堡包”。“肉夹馍”和Chinese Burger可以说是绝配:肉夹馍外面是馍里面夹肉,汉堡包外面是面包里面也是夹肉。这样的双语店名对懂中文和讲英文的人来说都是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一家饮品店名中文是“輕鬆飲”,其英文招牌是Easy drink easy go,直译为“易饮易行”。这个英文名字显然是套用了英语俗语Easy come easy go的句式,读起来颇为幽默,轻松,简单明了,应该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有些中餐馆的中文和英文名字属于互为音译, 即中餐馆的英文名称直接使用汉字读音的罗马字母。比如一家连锁式饮品店,汉语名字叫“贡茶”, 英文是“Gong Cha”。顾名思义,贡茶乃用作贡品的茶。其寓意是其饮品能给你带来帝王般的享受。这种意思很难用寥寥几个英文单词解说清楚,所以干脆就用表示“贡茶”发音的罗马字母“Gong Cha”与其标配。而罗马字母“Gong Cha”的发音对于讲英语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难。
有些中餐馆的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毫不相干,意思上没有任何连接。比如中文店名是“草原羊肉馆”,英文店名是Royal Dumplings“皇家水饺”。“草原羊肉馆”和Royal Dumplings之间既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完全是汉语中和英语中两个不同的名字,在意思上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情况的“一店双名”极为常见。
再比如多伦多曾经有一个经营川菜的著名中餐馆连锁店。四家餐馆的中文名字都一样,都叫“半亩园”,而这四家餐馆的英文名字各不相同,分别叫做:Backyard Garden Restaurant (直译为“后院花园餐馆”), Sichuan Legend (直译为“四川传奇”), Chilli Secret(直译为“辣椒的秘密”), Szechuan Garden Chinese Restaurant(直译为“四川花园中餐馆”)。由此可见餐馆的的中文、英文名字之间的非相关性。中文名字“半亩园”和四个英文名字之间既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而是一个中文名字配了四个不同的英文名字罢了。
多伦多其他族裔的餐馆除了使用本族语和英语,为了吸引华人顾客,也有不少在餐馆的名字上加上了汉字。比如说有些韩国餐馆、越南餐馆、日本餐馆等其名子往往有三个招牌,分别使用英文、中文及本国文三种文字,形成了“一店三名”现象。
比如一家日本拉面馆,汉字招牌是“味千拉麵”,标注了日语读音Ajisen Ramen,同时配以英语名字Japanese Noodle House“日本面条屋”。一家越南河粉餐馆,越南文是Phở“河粉”,中文名是“肥牛粉”,英文名是Vietnamese Delight “越南美食”。
海外中餐馆常用的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
几年前,《华盛顿邮报》(2016年4月8日)的两名记者根据数据库中的4万多家中餐馆的名字,统计得出了美国中餐馆英文名字中最常用的英文单词:
在使用频率上并列最高的三个词是China“中国”,Chinese“华人”,Restaurant“餐馆”/“饭店”,流行度排列第一,约有三分之一的餐馆名字采用了这三个词作为中餐的标识;含有China, Chinese,Restaurant单词的中餐馆名字显得中规中矩,一点儿也不标新立异。
其次,中餐馆常见的英文名字还包括下面的单词:Wok来自粤语发音的“锅”, Garden“花园”,House“家”/“房屋”, Kitchen“厨房”等。
名字中常用的形容词是两个意思截然不同的 New “新”和 Old“老”,如 New Fortune Chinese Restaurant “新财富中餐馆”,Old Peking “老北京餐馆”;常用的颜色词是Golden“金色”;常用的动物名字是中国文化独有的Panda“熊猫”和Dragon“龙”。
笔者没有见到海外中餐馆常用中文名字的统计数字。不过,据观察海外中餐馆和国内中餐馆从名字构成结构上来说,应该是大同小异,没有本质的不同。
比较多见的名字常以“三酒”(酒楼、酒家、酒店)做结尾词以彰显其餐馆的宏伟,或以 “轩”、“村”、“阁”、“园”为收尾字以显示其餐馆的高雅,含有这些汉字的招牌比比皆是。
有些中餐馆的名字用姓氏为餐馆名字的一部分。比如“重庆刘一手火锅”,Liu Yi Shou Hot Pot。“老李牛肉面”, Beef Noodle Restaurant。还有些餐馆名字中含有中国菜系的名称,如粤菜,川菜,东北菜等。
中餐馆名字的好与不好
中餐馆的名字好与不好没有严格的标准。不过,好的餐馆名字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通俗易懂,简单直接,朗朗上口,卖点突出。
多伦多有一个客家餐馆,这家餐馆的名字分为两行,上面的大招牌是Hakka Ren,下面一行的小招牌是Chinese Restaurant,在Chinese和Restaurant之间又嵌入两个汉字“客人”。Hakka是汉语“客家”(以中国客家语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的英文翻译,Ren是汉字“人”的汉语拼音形式。英文Chinese Restaurant是“中餐馆”的意思。
一个中餐馆的名字竟包含了英文、汉字以及汉语拼音三种元素,真可谓丰富多彩。餐馆的英文名字很清楚地标示出了这是一家主打客家菜的中餐馆。其中汉字“客人”更是一语双关,即表示“客家人”,点明餐馆经营客家菜系;同时“客人”又有另一层意思,表示“被邀请的来宾”与“主人”的意思相对,使顾客有一种“宾至如归”来餐馆做客的亲切感。
这家餐馆起的的店名真可谓颇具匠心,令人拍案称绝。不管是只懂英文的洋人还是能看懂中英文的华人见到这个店名都会被吸引,恐怕都有走进这家餐馆尝试一下客家菜的冲动。
不好的餐馆名字原因则各不相同。
有些餐馆的名字不像餐馆。比如一家烤鱼店中文叫“麻省理工”,英文是“Sichuan Gongfu Fish”,直译为“四川功夫鱼”。把四川称作“麻省”有些牵强,主做功力料理而叫“理工”更是有些附会。仅看中文名字很容易联想到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仅看英文名字很难理解四川的功夫鱼是一种什么鱼,是否可以食用。中文、英文名字都很难使人将其与饭店联系起来,很难带给人食欲。
有些中餐馆的英文名字使用不当。有一家重庆小面馆,模仿中国美食纪录片名字《舌尖上的中国》的结构,给面馆起名“舌尖上的嘿小面”,名字起得很有时代感,能感受到调皮亲切,充满活力,但看其英文名字Delicious of Hey Noodles就不敢恭维了。首先,将“嘿小面”硬生生译为Hey noodles就不妥,英文读者难以明白Hey面条是一种什么面条。其次,Delicious是形容词,后面不能用of,英文名字不符合语法。
中文店名使用的汉字不恰当。多伦多央街上有一家韩国饭店。饭店牌匾上的中文是“狎欧亭”。汉字“狎”的意思是戏谑,表示亲近而不庄重,与其组成的词语如狎妓,狎昵,狎謔,猥狎等充满了贬义。真不知饭店老板想用“狎欧亭”这三个汉字表达什么意思。要不是牌匾下面的一行中文小字“韩国传统美食”,真不知这是一家餐馆,还以为这是一个风月场所呢。
好的餐馆名字有助于餐馆的生意。不过再好的餐馆名字如果名不副实,只是“口惠而实不至”,也难于避免生意惨淡的结局。
“民以食为天”,有人说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海外中餐馆的中英文名字折射出的文化现象值得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