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越南朔庄——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通常是一片葱翠的区域。当林诗莱(Lam Thi Loi)位于这片区域腹地的水稻秧苗开始枯萎时,她面临艰难的抉择:要么让它们死在干涸的土地上,要么从河里抽出含盐的水,给它们以生存之机。
像这里许多经验丰富的农民一样,她冒险用了含盐的水。结果秧苗在几天内就死掉了。
越南最重要的稻米产区湄公河三角洲正在遭遇自法国殖民时期的统治者1926年开始数据统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坚硬的土地敞着巨大的裂缝,有些深达一英尺;地里满是褐色的干枯稻茎;干旱太严重,连地里的害虫也干死了。
“我从13岁就开始种稻,从来没见到过这种情况,”现年38岁的林诗莱坐在自己整洁的起居室内说道。“今年2月,我只收了一袋大米。去年,我们收了1.4吨。”
38岁的林诗莱在朔庄省的家里。“我从13岁就开始种稻,从没见到过这样的情况,”林诗莱说。
THE NEW YORK TIMES科学家表示,日益加剧的厄尔尼诺现象是这片三角洲出现农业减产的主要原因。该气候现象会导致东南亚地区天气过热,降雨减少。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越共政府坚决要求农民一年种三茬稻,而不是传统的一年一茬或两茬。科学家表示,这种方式耗尽了土地的养分,加重了旱灾的影响。
此外,海水灌入湄公河比以往水位更低的下游,含盐的海水侵蚀三角洲的程度甚于以往任何时候,毁掉了大片稻田。
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13个省份总共居住着1700万人,占越南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政府表示,这里的农地正遭遇海水侵袭。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有20万家庭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海水灌入湄公河三角洲的情况一直都存在。不过科学家表示,因为出现旱灾,河里没有足够的淡水和分支河流来稀释海水,所以水里的盐分产生了更大的危害。
黄清勇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朔庄省种的稻田因遭遇旱灾而被毁。
THE NEW YORK TIME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顾问阮友善(Nguyen Huu Thien)表示,稻米危机凸显了政府作为的必要性:政府应该调整过度依赖稻米种植的状况,鼓励人们将养虾作为一种利润更高、更实际的替代方案。
“越南是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国,”阮友善说道,他指的是东南亚地区的排名。“但这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因为这里的农民没有富裕起来,有很多人移居到了湄公河三角洲之外。”
越南政府一直坚持“稻米优先”政策。该政策可以追溯至70年代。当时,共产党在越南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民众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国家与世隔绝,没有贸易伙伴,也没有制造业。
来自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湄公河三角洲研究者蒂莫西·戈尔曼(Timothy Gorman)表示,在那个年代,政府动员生产队沿着三角洲的主要河道修建土堤,防止海水倒灌,为水稻生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朔庄省一条干涸的河道。一年前,这条河还可以通行船只。
THE NEW YORK TIMES他还提到,在90年代,政府资助修建了一批水闸。至2001年,一些对持续对抗海水倒灌感到厌烦的农民开始破坏这些水闸,试图摧毁它们,为三角洲西部地区的虎虾养殖创造条件。
戈尔曼表示,许多农民知道海水利于养虾,但种稻可以获得补贴,转而从事虾类养殖则不然。
湄公河上游建设水力发电站,以及中国云南省修建大坝,更是雪上加霜。
湄公河委员会(Mekong River Commission)于2010年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曾警告,老挝和柬埔寨不应修建计划中的11座大坝,因为它们会拦截珍贵的淤泥,使之无法抵达三角洲地区。这份报告没有受到重视,有两座大坝正在修建,其他的也有计划推进。
今年3月,中国少见地对越南做出妥协,让云南省的几座大坝开闸放水。但越南当局表示,水流太小,不足以令越南稻米种植的困境有所改观。
朔庄省的牙南水上市场。很多农民靠在这里售卖自己种植的农产品谋生。
THE NEW YORK TIMES此地村民对政府的怨恨情绪与日俱增。
居民表示,省当局竭力掩盖事实。去年10月,向湄公河输送淡水的柬埔寨大湖洞里萨湖的水位低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分别位于安江省和同塔省的另外两座有助于灌溉稻田的水库也处于极低的水位。
林诗莱表示,她不曾接到过警告。她只是埋头干活,犁地、播种。她说自己在种子、化肥和人工上损失了上千美元。
她说,为了讨论这些问题,她前去参加了最近由地区政府官员召集的一次会议。然而,这些村民却遭到了蔑视。“他们只想给我120美元(约合人民币800元),”她说。“这根本不顶事。我们没有资格跟他们讨价还价。他们说农民什么都不懂。但我们知道自己这个行业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