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所处的既有文化,文化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社会前提,正是文化的耳濡目染伴随着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子不嫌母丑,一个人对于所处的文化往往怀有眷恋之情。翻脸不认人,对生我养的文化进行批判,情何以堪?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陷阱。人们往往深陷文化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可是,文化也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是人们生活的积淀和内涵,其自身并非始终如一,在历史长河中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变化的。假如对身处的文化不自知,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就被锁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仿佛关在笼中不能自由飞翔的鸟。所以,养育自己的文化环境也理应成为自己审视批判的对象。
在中国,知与行被认为是两回事,知与行的区分、辨析得到强调,已经渗透在生活之中。在近现代,孙中山还在谈论知难行易,陶行知还在知行之间进行抉择。知与行,在广义的尺度上其实是一码事。没有纯粹的知,也没有纯粹的行。看似纯粹的知,其实离不开行;看似纯粹的行,其实离不开知。知与行区分的意义有限,而知与行的统一更有意义。非欧几何可谓知的极端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来,纯粹是匪夷所思,可是,科学的发展历史表明,非欧几何乃是行的前提,推动了人类实践。不仅知与行之间的差别被过度强调了,以至于忽视了知与行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与实也是如此,虚实乃是事物的两面,我们却认为虚是一件事情,实也是一件事情。长期的混淆,导致了对虚认知不足,对实也认知不足,因而对事物的本质认知不足。
有人认为,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强调知行合一。知与行,虚与实,统一还是分离?答案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统一,是有条件的;分离,也是有条件。只有看到自我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在自我发展这个大趋势中审视知与行、虚与实,才能把握知行与虚实的本质,做到纵横捭阖,这才是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