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宋昆谋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164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有了意义的翼羽,主体才能飞翔

已有 1406 次阅读2018-1-9 04:46 |个人分类:教育理论|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学生是主体,这是一句教师的行话。从语言哲学分析,教师说的未必是教师做的,可是教师所说,一定是反映了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作为主体已经进入教师教育的视野之中。这是一项教育成就。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需要看到这项成就所标示的教育发展指向,并尊重这种指向,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行,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拓展这项成就。

  社会学家韦伯认识到人是生活于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网上动物。人总是被一张网笼罩着,这张网就是自己认可的“意义”。意义变了,这张网就会变化。意义深化,这张网就会扩张。意义狭隘,这张网就萎缩。人,固然生活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之中,同时,人,还生活于自己确认的意义之中。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同西天取经,他们处于同一个物质世界,可是他们的想法、感受、处世态度并不相同。这并非《西游记》作者的杜撰,而是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总之,主体与意义同在,主体与意义缠绕,主体不能没有意义而独自裸奔。

     所以哥伦比亚大学的李普曼教授认为教育与事物的意义的关系密不可分。凡产生意义的地方才有教育出现。无论学校、家庭、运动场,以及儿童生活的其他方面都会有此可能。就是说,学校与教育之间并非存在着必然联系。学校当然可以提供教育,但并不是一定就会提供教育。学校如果以教育为其使命和目的,就应该全力帮助儿童去发现、去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的各种事物的意义。只是看到了主体,并非就是悟到了教育的真谛;让主体生出意义的翅膀,教育才会翩然而至。

  老师们认可了学生是主体,这是可喜可贺的教育成就;当老师们还进一步看清了主体不能离开意义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为中国教育兴高采烈了。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