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2017年11月27日,“文化自信与诸葛亮文化研讨会”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召开,包括中国社科院魏晋南北朝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研究专家在内的有关学者与会。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事迹发生在今天的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在河南省南阳市、湖北省襄阳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方举办诸葛亮纪念活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的沂南县,就是三国时期的阳都,是诸葛亮的出生地,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这里举办诸葛亮纪念活动,研讨诸葛亮的思想,缅怀他的事迹,是否有“掠人之美”的嫌疑呢?至少,在许多人看来,诸葛亮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诸多构成元素中,沂南远不如南阳、襄阳、成都等地重要。
其实不然。按照社会学研究成果,一个人的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在童年时期已经基本完成。如果说隆中对是“一对足千秋”的话,那么,在阳都(即今天的沂南),隆中对的底蕴已经形成。“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可以这样说,是家乡的山水滋养了诸葛亮文化。
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出版《社会组织》一书,把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称为初级群体。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一般说来,6岁的儿童已经初步完成社会化。中国人常说“七岁八岁狗也嫌”,恰好佐证了这种观点。诸葛亮的思想中已经明确了学习、系统、设计等现代依然鲜活的理念,其具体的形成历史不可能有一个具体的描述,其肇始于首属群体的判断确是无可怀疑的。
社会越发展,对人自身的关注就越是强烈。只有深入研究人本身,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只有还原一个人的历史,才能理解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