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天人合一与辩证法,都是古已有之的哲学思想,在今天,这些思想的生命力如何?还有没有生命力?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怎样理解和对待这个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当置辩证法于天人合一语境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辩证法是关注整体的哲学,天人合一也是悉心于整体。后现代哲学肇始于对辩证法的反思,而天人合一可以吸纳后现代哲学的营养而武装自己。而得到后现代哲学给养的天人合一,就有了一个适应这个时代的新版本。如果用后现代哲学武装起来的天人合一为基础,凭借着这个基础上,再次审视辩证法,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我们发现,此时的辩证法被置于主体之中。辩证法总是主体的辩证法,离开了主体,辩证法就失却了生命力。无源之水,就会枯竭。无本之木,就会倾倒。辩证法脱离了主体,辩证法就是诡辩论。我们可以说,没有离开主体的辩证法。《三国演义》有一段描写,虽是笑话,却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华民族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人民持久战思想的胜利,这种持久战思想是一种辩证思维,这种辩证法是中国人民的辩证法,离开了中国人民,这种辩证法就失去了魂魄。
我们发现,此时的辩证法被置于具体之中。不区分时间、地点,不辨别何人何事,不做调查研究,就可以“哇哩哇啦”发表高见,这不是辩证法的理想境界,而是对辩证法的亵渎和诋毁。辩证法,总是与具体的情景、事件相关联。存在与思维,是对应着的。对存在看的越具体,对思维的边界的划分就要越清晰。我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这个道理。本质与现象,也是对应着的,对本质的把握离不开对应着的现象,深刻的本质就在现象之中。战国末期,赵国有一位将军,名叫赵奢,身经百战。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喜欢研读兵书,谈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但是赵奢却很为儿子担心,因为他知道赵括只有空洞的战术理论,毫无作战经验,如果将来带兵上战场是一定要吃败仗的。赵奢死后不久,秦、赵两国在长平关对峙了很久,赵王任命赵括为大将,赵括一到前线就指挥赵军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中了白起的埋伏,四十万赵军全部被俘,赵括也中箭身亡。经过长平关一战,赵国元气大伤,不久就被秦国所灭。这则纸上谈兵的故事说明,没有实战经验,就不会领悟战争理论的精髓。
我们发现,此时的辩证法不是舌辩之辞。在任何书籍中,我们找不到辩证法。辩证法,要到生活中去找生活,要到实践中去找实践。书籍中所谈的辩证法只是生活和实践的语言描摹。这种描摹与生活、与实践有巨大的差距,二者不能混淆。春秋时期,秦国有人擅长相马,被称为伯乐,伯乐的儿子把父亲用经验写的《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他想:“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于是他去对他的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点不够大!”伯乐的儿子闹出了笑话。按图索骥的故事说明了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形的距离有多大,即使经典文献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