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宋昆谋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164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教师,独立思考的守望者

已有 1054 次阅读2017-7-9 07:01 |个人分类:教育理论|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教师为何?儒家有经典答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唐朝的韩愈在上述观点基础上,进行了概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在今天,教师为何?我们有明确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师者,园丁是也。这是一种比喻。还有其他的比喻,例如,有人把教师喻为“人梯”或“蜡烛”。这些比喻,可谓是教师在实践中的具体感受。园丁也好,人梯也好,蜡烛也好,作为隐喻烘托出了教师作为教育方针的坚定执行者、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的生动形象。

      教师为何?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业内人士,我每当想起这个问题,常常感慨韩愈的深刻与精到,对这位承前启后的文化伟人击节称赏,也常常陷入“园丁”“人梯”“蜡烛”的隐喻之中而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可是,年复一年的久思之后,我觉得,韩愈把孔孟之道奉为圭皋自是不妥,传道、授业、解惑,虽然不谓不重要,却是见物不见人,难道不是一个更大的缺陷吗?“园丁”“人梯”“蜡烛”,比喻而已,而比喻的意义都是有限的,没有把内涵说的明明白白。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把国家的教育方针从教师职业的层面说清楚。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担负起这一责任,这是一项使命。

       教师,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守望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师者,那是必须的,却不是全部,也不是大部。作为教师,你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你“传道”,是旨在传道给活生生的人;你“授业”,是旨在授业给活生生的人;你“解惑”,是旨在解惑给活生生的人。这是教师的设计和筹划。超越这种设计和筹划,我们必须看到,你与这个活生生的人,是胡塞尔所谓的交互主体的关系,你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结果如何,要看你面前的这个活生生的人“独立思考”的结果如何。总之,韩愈的教师论,只是说了教学的一半,还有教学的另一半没有进入讨论的视域。

      从国家层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表述说明,我们已经不能无视人的存在了。在何为教师这个问题上,我们怎么深陷《大学》之中,不能自拔呢?我们怎么囿于韩愈的视域不敢越雷池一步呢?我们怎么满足于一些隐喻而不能一语破的呢?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