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宋昆谋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164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教育:珍视每一片它山之石

已有 1609 次阅读2016-10-31 01:53 |个人分类:教育理论|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中国教育 分享到微信

      无人否认现在的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无人否认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当下的世界经济体之中,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对话已经成为历史新常态。在这样的形势下,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了解、认知、沟通,既是必要的又是必须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珍视每一片它山之石,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或生存之道,就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必修课。
      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中了解了世界,世界也在中国发展中了解了中国。当回顾这段历史,看一看已经进入我们视野和未进入我们视野的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应该说,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只是初步的,甚至是肤浅和片面的。尤其是印度文明,因为喜马拉雅山的阻隔,虽有玄奘、鸠摩罗什等人的沟通,中国人对近在咫尺的印度的认知依然扑朔迷离,新相知与生别离交织在一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教育了解印度文明的紧迫性与日俱增,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这是中国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当下中印文化交流,要比历史上的佛教传播意义更伟大。如果说,历史上佛教东来,催生了儒释道结合的中国文化,那么,今天,我们通过全面了解印度文明,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英美西方文化,还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改革和发展,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印度文化蕴含着与自然和谐的大智慧。犀牛、大象、老虎、眼镜蛇,千百年来,在南亚次大陆生生不息。在印度文化中,不仅仅是动物,就是那些漫山遍野的植物,也可能是人的化身,它们怎么能不受到人类的厚爱呢?孔子过泰山侧,有人向他讲述了遇到老虎的故事。亲射虎看孙郎,宋朝时苏东坡做密州刺史时千骑卷平岗的风姿犹存。《水浒》更是留下了栩栩如生的武松打虎的故事。现在,在辽阔的中原大地,老虎不见了。问题不在于老虎的消亡,而在于我们这个民族对自然事物尊重不够,没有看到自然里面满满的智慧。樊迟想研究农业问题,被孔子嗤为小人。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中这样的价值取向,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的学校课堂上,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自然的味道并不浓厚。
      印度文化蕴含着终生学习的大智慧。印度文化中,理想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出世期。儿童5至7岁时要举行入法礼,拜师后离家出走跟随导师学习韦达经典,此阶段称为梵行期。教徒成年后结束梵行期,回家娶妻生子,过世俗生活,履行社会义务,此阶段叫家居期。教徒在50岁左右,离家出走,到森林隐居,过苦行者生活,潜心精修,此阶段叫林栖期。印度教徒晚年后,走出森林,一杖一钵,云游四方,把生死苦乐置之度外,只追求人生的最终目标,此阶段称为出世期。这是一个完整的终生学习的生命过程。中华文化,过度强调了“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不利于终生学习。“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只有成为终生学习的一个片断或注释,才会有意义。   
     印度文化蕴含着尊重不同信仰的大智慧。印度的孔雀王朝有一个阿育王,他皈依了佛教,却并未反对婆罗门教。玄奘取经,其时戒日王信奉印度教,却礼遇这位大唐来的佛教徒。在印度,百家争鸣一度有363家之多,可谓盛极一时。今天,印度也被誉为宗教之国。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需要创新的时代,印度尊重不同信仰的大智慧,可谓占尽天时地利,难怪印度人在如今世界科技领域如沐春风,大显身手。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