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宋昆谋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164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教育:恒心何来?

已有 1189 次阅读2016-9-29 02:59 |个人分类:教育理论|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中国教育 分享到微信

      深圳新闻网近日(2016.09.29)发表《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汤嘉琛的文章《最可怕是有恒产者也失去了恒心》,指出:“恒产”并没有让有房者有“恒心”,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新的不安全感。文章内容如下:
     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如今满大街都是骑电动车带客户看房的中介,几乎所有饭局上都有人在聊买房和卖房,媒体上则充斥着各种堪称奇幻的炒房故事……在这样一种狂热的氛围中,“保持淡定”成了一件很冒险的事。没有谁知道这头“疯牛”将奔向何方,也没有谁知道现在买房和不买房到底哪个才算是理智之选。人们试图从中央会议、领导人讲话中搜寻某些可以参考的信号,但那些表述并不能提供确凿的答案。最近,有篇题为《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的评论在网上流传,作者高呼我们不能因房价高企而失去对奋斗的信仰。但是,很多百姓的真实看法是“没有房子,奋斗再久我们也将无家可归”。谈论买房话题时,“有恒产者有恒心”是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在过去,很多人砸锅卖铁也要买房,既是图一个“居者有其屋”的安全感,也为了避免与当前的高房价时代脱节。但是,以更民本的视角看待房价,与其渲染“不能因房价高企而失去对奋斗的信仰”这种虚浮的论调,不如担心“连恒产者也无恒心”的苗头。为什么这么说?“相比于房子,我们更应该相信自己的双手;相比于炒房,我们更应该激发努力奋斗的士气。”话虽不差,但对于那些买不起房的人毫无说服力——现实中,很多老老实实上班、相信用双手创造幸福的人,越来越买不起房;很多人仅因为赶上了“房价高铁”,几年内赚到的钱就超过几十年的工资……而那些已经有房的人,相较于那些暂时买不起房、没有购房资格的人,原本应该没有那么多焦虑感,原本可以很安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稳定的价值观。但看看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亲戚朋友,很多有房者同样对高房价充满不安。也就是说,“恒产”并没有让有房者有“恒心”,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新的不安全感。当前这种疯狂的房地产行情,确实能让个人财富增值,但谁也不知道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会不会砸在自己手里。于是,那些家里尚有“余粮”的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投资房市。可问题在于,随着房价不断走高,“房产税”越来越像一柄高悬于头顶的利剑,甚至有学者担心未来出现“打土豪分房产”的一幕。必须强调的是,如今有一些媒体动辄批判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这种论调其实不太站得住脚。买房对于那些在房市里挣扎的百姓而言,主要还是一种刚需;即使少数买房者有投资打算,每一笔房款也都是购房者自己一笔一笔积攒起来的。房地产市场失去理智甚至陷入疯狂,无论如何都不该将板子打在百姓身上。社会的稳定,首先在于人心的稳定。当那些“无恒产者”和“有恒产者”都不再有“恒心”,甚至有一些人保守地选择卖房套现移民,真正该反思的是当前的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以及房产调控手段是否合理。只有让民众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才不至于在疯狂的行情中分寸大乱,也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这是一篇好文章,发人深思。恒产与否,这的确吸引百姓神经,而问题在于,恒心存废事关民族根本。我们不能因房价高企而失去对奋斗的信仰。的确,相比于房子,我们更应该相信自己的双手;相比于炒房,我们更应该激发努力奋斗的士气。任何事情都可以乱,惟独我们的分寸不能乱。说到底,一个民族的精神最根本、最可贵。这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当老百姓的真实看法是“没有房子,奋斗再久我们也将无家可归”时,我们要警惕了。当很多老老实实上班、相信用双手创造幸福的人,越来越买不起房(不仅仅是买房吧?)的时候,我们要警惕了。当很多人仅因为赶上了“房价高铁”,几年内赚到的钱就超过几十年的工资的时候,我们要警惕了。恒心何来?恒心就存在于这些问题的破解之中,恒心就存在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之中。
      不仅如此。要认识到,把恒心归结在恒产基础之上自然产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恒心自有其发展之道,广而言之,这是一条教育之道。或者说,教育之道,就是一条探求和回答恒心何来之道。这是一条探求之道、荆棘之道,问题在于,我们把教育之道变成了单纯记忆之道、理解之道,因而也是一条机械加工之道。可喜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于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核心素养确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愿不久的将来,恒心何来不再是一个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