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这条被誉为“最美野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小河口村。小河口长城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这里的长城因为远处深山老林,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在登山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中口口相传,小河口长城也因此小有名气。如今,小河口长城被人用砂浆抹平了,原本残缺的垛口墙等都被抹平了,野性十足的长城成了被硬化的‘路面’。网友直呼这种修缮不如不修,“简直比破坏还可怕”。国家文物局已经着手调查此事,看看有无违规操作。最美野长城在维修的名义下,事实上已经被毁了,即使修葺过程章法皆备,难道就可以一抹了之?
应该反思我国的教育。最美野长城被毁,事发辽宁,却是一件全国性的标志事件。包括文物部门在内,各行各业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而最美野长城被毁只是冰山一角。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特别是提高审美能力,教育部门任重道远,责无旁贷。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已经公布实施,《意见》指出,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如今,这个薄弱环节解决得怎么样了?面对最美野长城被毁,教育界岂能袖手旁观?
应该反思我国的文化。完整,是美;残缺,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当完整处于稀缺的状态,人们自然心系完整;而当完整不再稀缺,人们自然会顾及到稀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残缺正逐步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审美诉求,不能离开社会发展,中国的文化精神要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而中国文化的能动发展才能引领社会阔步向前。不止是最美的野长城,美国苹果公司的“烂苹果”、“断臂的维纳斯”、扫垃圾的环卫工人、弃置不用的厂房,寸草不生的原野,都是美丽的存在,缺少的是欣赏美丽的眼睛。建设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抑或超前的文化,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应该反思我国的用人制度。在辽宁,在绥中,在永安堡,甚至在小河口村,难道就没有人看到野长城的美丽?答案是:有。包括让最美野长城变成白灰路面的施工队伍中,也一定有人不忍心这么干。这些人为什么被历史和现实隐在了暗处?为什么这些可以成为扭转事态的人却变成了沉默的过客?让爱好长城的人管理长城,让爱好长城的人修缮长城,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用人制度。最美野长城被毁,事发文物部门,其警示意义却不至于文物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