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在西方,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就已经认定“教育是上苍赐予人类的最高幸福”。在东方,前秦时代的孟子就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可以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自那时起,教育成为世界各民族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事业。至于怎样做好教育工作,怎样处理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一直是一个争论中的问题。
在西方,美国的杜威认为,学生应处于教育的中心位置,此前赫尔巴特将教师作为中心的观点是错误的。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杜威认为,这是发生在教育领域的一场哥白尼革命。与杜威同时代的罗素,在总结了西方思想历史之后,得出结论: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的教育就把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放在了首位。杜威的结论与罗素的论断看似矛盾,其实不然。罗素所说的,是西方的总体概况,杜威所谈的,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断。在东方,概念思维和理性思维不够发达,也没有促进其发展的社会空间。 在教育理论领域,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探索结果并没有动摇朱熹为代表的正统观念,唐朝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依然是我们关于师生关系的经典表述。在当代,“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这句被精心雕琢的口号,看似确定了教与学的关系,其实,并没有实质性解决。前些年,江苏省的一所初中学校把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改革经验概括为“先学后教”,把教与学对立起来,在思维的王国里走进了一条死胡同。从这里不难看出,理性素养不够已经严重制约着中国的教育发展。没有理性的强大,也就没有实践的深入。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严酷现实。有人说,一所初中学校,难免理性不足,大学就不一样了。北京师大的裴娣娜教授主持过主体性研究,怎么能说我国教育改革缺乏理性思维呢?
主体,是一种理性存在。柏拉图说得好,理性才是世界的真是存在。从孩子,或者学生,上升到主体,这是从物质到精神的飞跃。这需要修养,这个不能一蹴而就。裴娣娜和她的团队,没有让参与者实现这种飞跃。
主体,是一个由众多概念组成的体系。现实是具体的,主体得以体现,就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具体。只是记住了什么是主体,显然,不能胜任主体;只是理解了主体,也不能担任主体。主体,有丰富内涵,我们要一一挖掘出它们来。裴娣娜和她的团队,没有让参与者挖掘出这些内涵来。
主体,浸润着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其文化深入于骨髓,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华民族的主体表达,离不开哲学涵养,也不能脱离生活细节。裴娣娜和她的团队没有让参与者在此驻足挖掘。
的确,裴娣娜教授已经看到了主体的教育意义,已经抓住了中国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她的探索表明,把握主体,让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扎下根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容易,又不能避开,我们只好下定决心,下好“主体”这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