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教育缺少了战略智慧,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我们有教育方针,我们有教育法,我们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怎么能说缺少战略智慧呢?应该说,就上述诸方面而言,无论是教育方针的制定和修改,还是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抑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谋划,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问题在于,这些方略在实践中是怎样落实的?我们是如何实施的?总之,战略之所以是战略,要与实践结合。记得《三国演义》中曾经说到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当年曹操看到袁绍的讨伐檄文,着实害怕了,后来为何不怕了?原来,曹操发现,檄文所言与袁绍的备战实际脱节,不是一回事,何惧之有?于是,曹操释然。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提出《论持久战》,白崇禧解释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成为国共两党共同的战略智慧,全国人民有了精神武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现在,我国教育尚缺乏这样的战略智慧,而当下,正是研究这种智慧的好时机。
我们需要有超越课堂的智慧。课堂,在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看来,这是教育的“庙堂”,舍之则教育几近无家可归。可是,当围着锅碗瓢盆转的时候,当老婆孩子热炕头应有尽有之时,找到家的你是不是觉得有些腻烦?学习即经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还是学习即课堂?教育即课堂?学校即课堂?我们已经把“课堂”做到了极致,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非课堂勿视,非课堂勿听,非课堂勿言,非课堂勿信,忘记了课堂外面的那个世界。对于书本之外的问题,对于教师没有布置的作业,学生不会提及、不会关注、不会思考,学生就生活在“课堂”里,学生的课堂就是学生的世界。有一幅名曰《部分与整体》的漫画,画中的主人喜欢花朵,于是,主人就只是给花骨朵浇水,眼里只有花朵,却从来不关心叶子,也不关心根茎。过不了几天,花朵枯萎了,叶子枯萎了,根茎枯萎了。
我们需要有超越分数的智慧。有人说,我们已经不用分数了,而是改用等级了,用ABCD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这种等级评价较之分数,的确前进了一步,却没有改变实质。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事实也的确如此,却依然落在了分数的圈套之中。分数,也包括所谓等级,乃是一个圈套。有的聪明小孩子,就不会落入这个圈套。有人问,你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会断然拒绝回答。就是说,孩子断然拒绝给爸爸妈妈排序,他(她)认为,无论说谁是第一,都是不够客观公正的。硬说谁是第一,就会漏掉许多真实,得不偿失。由此可见,为什么许多哲学家喜欢跟孩子交流,就是可以启发灵感。 孩子,真的不简单。孩子启发我们,要看到、要警惕分数(含等级)对智慧的泯灭。我们不能不要分数,也不能迷信分数,尤其不能把分数作为管理学生学业的唯一办法。有人把分数与GDP相提并论,却并没有把分数的害处说明白,分数之恶,非GDP可与之相比。限于分数之中不能自拔,素质教育就是空中楼阁。
我们需要有超越学校的智慧。一说到教育,似乎就是学校教育。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所言,这是一个问题。当我们在现实中,要推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时候,学校的教师们不会认为与自己有关。学生的智慧止步于课堂,教师的智慧止步于学校。在这样的格局中,我们作茧自缚。我们民族和社会所寄希望于教育的那些使命和重任,将会因此而名落孙山。人是生活于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社会动物,今天,我们该重新编织这个意义之网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一体化,不要分离开来,这是一项社会工程,无数中国人将会因为这项工程的实施而受益无穷。
我们需要有超越功利的智慧。功利,无疑是一种智慧。如果认为,功利是唯一的智慧,那就走到了智慧的反面。特别是,有人把功利看成了眼前利益。这个时候,功利的背后,其实是目光短浅。教育,是一种很深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智慧,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智慧,而是民族的智慧、人类的智慧。教育,就是一种超越眼前功利的智慧。用眼前功利之心对待教育,事实上,就断送了我们与智慧相伴的难得机缘。如果说,机遇只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那么,我们用功利之心对待教育,就说明我们缺乏一颗智慧的头脑,仿佛一支部队,在战争之前,就已经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