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固然值得总结,与之相比,探讨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而探索未来,不是凭空想象,正需要历史作为基础。中国教育,如何更上层楼?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格局下,总结近40年改革开放经验,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国教育要有大格局。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决定了开放性。不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贯通起来,超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就看不清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就搞不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样说,并非凭空而论,我国的陶行知已经做出了探索。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要看到,科技部门、企业界等社会各界与教育息息相通,教育部门要主动与之联合,不要怀揣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心理,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别人不能染指,关起门来办教育。历史证明,教育界的人士往往对于教育影响之大缺乏知识,倒是教育界之外的人,却对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有强烈的感触,例如,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杰佛逊、德国的将军毛奇、我国明朝的朱元璋、民国时期的军阀张作霖,就是其中的代表。时至今日,教育需要大格局已经成为社会的常识了。
中国教育要有大气魄。教育之性质,决定了从事教育事业需要大气魄。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天国的引路人。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一些教育界人士有一个误解,认为我国教育的探索发展受到了我国宪法的约束,视宪法为“紧箍咒”,不敢也不能放开手脚搞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其实,我国的宪法是保护支持教育改革的,宪法是教育改革的守护神。长期以来,一些教育界人士囿于狭隘的知识眼界,自己束缚住了自己,自己没有发现教育改革的契机,自己没有把握教育改革的时机,却无端归罪于社会和国家体制。一些教育界人士在探索形形色色的“新教育”,却毫无新意可言,经过一番折腾,倒了教师们的胃口。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山寨概念,发明了一些山寨理论,表面看来博大精深,仔细一看却让人心灰意冷,把鲜活的生命现象研究弄得死气沉沉。课堂,学校里的教室,本来只是学习的一个场所,一些教育工作者却倾其一生也走不出来,看不到学生的广袤经验和丰富生活。分数,本来是不得已的管理手段,许多学校和地区却把分数看成了唯一,无所不用其极,陷于数字圈套之中而浑然不知,恰如李克强总理在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说“可笑又可悲”。幼儿园,本来是孩子们成长的天堂,却弄成了急功近利的是非之地。没有应有的气魄,没有应有的担当,中国教育就没有未来。
中国教育要有大战略。战略,需要看得远看得深。战略,并非支离破碎的高谈阔论。战略,是一个严密的知识和行动交织的系统。战略,并非体现在制定和公布之时,而是定音于操作实践之日。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求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要求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要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时至今日,时间已经过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得怎样?出现了哪些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是否能如期完成任务?学校校长、教师,是否感受到了现代学校制度带来的新变化?此外,美育工作,家庭教育工作,国家都制定了实施推进意见,而要在实践中落实,却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需要深谋远虑,纵横捭阖,有关部门怎样操办?此外,高校无论是否开设师范专业,都要尽可能设立教育研究所。这是因为高校之高,不能没有教育这个维度,要体现在对教育把握的高度上。师范专业,固然需要研究教育,非师范专业,也在教育麾下,岂能无视教育规律?还要倡导大型企业设立教育研究机构,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世界经合组织就把教育研究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