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一线情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战国策》载有一篇《赵威后问齐使》,记载了齐赵两国交往中的一件事,就涉及到如何询问一线情况。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上述对话中提及的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是赵国的掌权者。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有人会问,教育的一线在教师,在课堂。关注教师,关注课堂,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难道还有争议吗?
请读这样一则对话。这则对话,不是选自《战国策》,而是发生在几年前的公交车里。一乘客与另一乘客是老同学,车上不期而遇,格外亲切,寒暄后问道:“你还在教学一线吗?”“对呀。我还在教书。”“怎么不弄个中层?”“为什么?”“要是学校中层领导,50岁就内退啦,就不用上班啦,可以干点别的。”“你已经离开学校,内退了?”“是呀,我某了个小差事。”这则对话虽短,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大问题。教育是国家之本,教师是教育之本。这话已经没有人公开反对了,即使战国时代齐使那样的人再世,也不会持贱贵之说而贬抑教师和教学。可是,教师作为教育之本,时至今日,在我国并未落实。从50岁到60岁,整整十年,这是黄金十年,对教师本人是如此,对受教的学生是如此,对拥有这些教师的国家是如此。既然这样,我们就要集社会之力,保护这十年,开发这十年,拥有这十年,不要让这十年在眼皮底下溜走了。那么,是谁在破坏这十年?是谁在葬送这十年?是谁在丢弃这十年?是谁让这十年名存实亡?提出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中国教育一线的期待。中国教育,将会因之而固若金汤、奠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