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中国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他认为,现代中国的大转型并没有造就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能够确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中国没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单纯的GDP成就不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更重要的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制约。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国可以应用,但不会创新。一个严酷的现实是,一旦涉及到创新,人们在中国看到的最多的是山寨文化,山寨概念和山寨理论。抄袭知识、复制知识,做大量毫无附加值的知识复制是中国知识界的大趋势。这和中国制造业的情况没有任何差别。实际上,知识和知识的实践(制造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有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会拥有真正的原始创造力。
那么,中国该怎样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呢?教育理论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需要经验(这是杜威的发现:学习就是经验),第二,需要独立思考(这是罗素的发现:学习就是独立思考)。经验与独立思考,这是一个人认知世界、构建知识的两个方面。
所谓经验,就一个国家而言,我们已经改革开放近40年,恰如郑先生所分析:“实践是开放的,知识体系也是开放的,这就决定了基于实践之上的知识体系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问题在于如何总结呢?这就需要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正是中国文化最为欠缺的部分。郑先生指出:“中国传统上就没有知识创新的能力。中国数千年所拥有的只是一种依附性的知识体系,即一种依附于王权的知识体系。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中国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确立了中国的思想体系。但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这种思想体系很快就演变成为王权依附体系。数千年里,只有当王朝解体的时候,或者当皇朝控制不了社会的时候,才会导致一些新思维和新思想的出现。而在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来,王权依附就演变成为西方知识依附,知识体系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变化。“
由于独立思考长期缺失,扭曲了民族性格,即便有了难得的经验,也会置若罔闻,所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着无数的西方经济学家,西方社会学家,西方政治学家,但却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他们的思想都是从西方进口,在中国的知识市场上竞争。这类似于在经济领域,中国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创新,而是基于西方技术之上的各种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上竞争一样。所不同的是,知识界站到思想的高度,把一些西方的概念提高到价值观层面,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妖魔化”其它一些价值,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只知道、也只会用他们所认同的价值观来评判中国的实践,而不是经验地研究中国实践。很多人像是被西方的知识体系洗了脑一般,非常满足于思维、思想被殖民的状态,掌握了几个西方概念就老是觉得掌握了真理。于是,用西方概念来训斥人是很多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职业。
我们正在翻过历史的这一页。一个民族的文化,属于历史,也属于未来。 中国教育改革已经把学生核心素养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彰显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价值存在,关注经验,倡导独立思考,正在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这是构建中国知识体系的基础工程,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