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牵动着中国教育界。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学,成为教育界的第一个共识和行动。随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成为教育界的第二个共识和行动。近来,核心素养教学正在教育界形成第三个共识和行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将正式出台。教育界的这3次共识和行动,构成一条数学曲线,呈现逐渐逼近学生主体本身的走势。核心素养较之双基和三维目标,都更加接近学生主体本身。可以说,在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生主体之间,已经没有理论空白,或曰概念鸿沟,二者之间的差距,只是实践的差距,行动的差距,操作的差距,只需纵身一跃就可以跨过。我们正处于历史的一个临界点。“千淘万漉虽辛苦,吃尽黄沙始到金”,经过千万里的思想追寻,核心素养终于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路线图中。这是一次历史的机遇。我们不应该错过这次机遇。
核心素养,是一,是二,还是多?如果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归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9个方面,就大大超越了双基数量和三维数量。从双基,到三维,再到九核,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和教学广度。如果说双基不好把握,三维不好把握,那么,九核就更难把握。不难看出,核心素养,既是接近学生主体本身,也可能是疏远学生主体本身。核心素养是一面双刃剑,何去何从,当慎重之。
核心素养,不是纯粹数字之争。核心素养的产生背景,在于解决“人”这个教育本质问题。从课堂实践,到社会舆论,人们在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是怎么不见了的?》、《从关注“分”到关注“人”学校准备好了吗?》、《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已经见诸报端的这些追问横亘在民族心灵,鸣响在历史的天空,需要理论和实践来回答。
核心素养,当有核有心,不可消解核心。学生核心素养之心就是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实现了向“1“的回归,这就是关注学生本身。从关注知识(双基),到关注知识和人(三维),再到关注人本身(核心素养),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教育思想历史的三个节点和阶段。把“人”消解掉,没有突出“人”,核心素养也就魂飞魄散了。
人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这9个方面关系如何?这是需要我们接下来认真回答的问题。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这9个方面,就学生视角而言,仿佛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被植入学生头脑之中的,而是学生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主动构建的。我们成年人,不可推卸自己在学生构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素养中的责任。学生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中出现的问题,根源不在学生,而是在我们这些成年人。学生在成年人构筑的世界中生活,经过耳闻目睹和身体力行,构建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概念。比较而言,“学会学习”才是学生之为学生的根本。通过学习,人文底蕴得以形成和建构。身心健康,集中表现在学习上。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不过是学习的一个方面。科学精神,就体现在学习之中。抓住了学习,就抓住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会学习,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只要突出“人”或者“学生”,抑或‘学习”,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只是教育改革新征程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