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了发生在魏国的一件事:有一年,魏国的一个地方(东阳)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朝廷大臣们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此时,魏文侯忆起一件往事。一 年 前,魏文侯外出巡游,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反穿皮衣,毛向内皮朝外,还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此人只是想到了皮上的毛,却没有进一步想到毛所依附的皮更为根本。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中国家长在亲子教育中,也面临着一个类似问题。这就是“孩子应该怎样学习“与“指导孩子如何学习“的关系问题。借用魏文侯的比喻,前者,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仿佛是“毛”,后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就仿佛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家长弄清楚了孩子应该怎样学习,才能够指导孩子如何学习。比如说,当成绩下降时,许多家长不去了解具体情况,不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关心不够,只是单纯责怪孩子不努力,就是只看到了“毛”,没有关注“皮”,从而在原有的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又在家长的亲子教育中增加了新的问题:因为不懂得“孩子应该怎样学习“而勉强,或曰盲目地“指导孩子如何学习“,让孩子备感压力。《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17日)刊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立静的文章,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家长“过于重视子女学习”。这一结论,把家长指导子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归为家长重视的程度超过了应有的“度”。这样概括,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不利于亲子教育健康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关注,有质与量之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量)与家长对于学习规律的认知和把握(质)密不可分。没有家长对于学习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就谈不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关注也有皮毛之分,家长对于学习规律的认知和把握是“皮”,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魏文侯之警觉,于我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