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读了《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30日)这篇文章后,撰写了《“敢于输在起跑线”如何照进现实》一文(《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3月31日)。第二篇文章(《“敢于输在起跑线”如何照进现实》),认为输与赢(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是措辞不同。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有可能混淆视听,误导舆论,实有辨析之必要。
《“敢于输在起跑线”如何照进现实》指出,日前,《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的教育心得。这篇题为《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文章,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孩子在美国求学阶段遭遇的“领跑危机”。例如,“儿子小学二年级时就自学初中二年级的数学,高中时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美国‘高考’SAT-II的数学几近满分。”“中国孩子年龄越小,领先美国孩子的差距越大,但年龄越大差距越小,到了高中与美国的优秀孩子已相差无几……”文章的主旨观点是,中国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了“早慧”。其实,“起跑领先”只是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偷跑”。在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核心素质尚处于幼芽状态,需要精心呵护、耐心培养时,如果过早、过度地“授之以鱼”式填鸭,将使得这些核心素质得不到培育,反而遭到绑架、曲扭、伤害,在这些核心素质在终身发展中需要核裂变时,已后继乏力……
《“敢于输在起跑线”如何照进现实》接着指出:其实,在教育的星空里,每一位家长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都有自身的利弊。究竟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是措辞的不同,其共同点都在于如何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不让过早的“知识填鸭”影响孩子找寻心灵寄托的能力。
《“敢于输在起跑线”如何照进现实》文章作者认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两种教育方式,“只是措辞的不同,其共同点都在于如何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不让过早的“知识填鸭”影响孩子找寻心灵寄托的能力“。
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妥当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只是措辞的不同,而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水火不容的做法。秉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同时,又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不让过早的“知识填鸭”影响孩子找寻心灵寄托的能力,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想象。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一种结论性评价;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属于过程性管理。强化结论,必将影响过程。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不对孩子作结论性评价;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不让过早的“知识填鸭”影响孩子找寻心灵寄托的能力,就是把过程放在第一位,让孩子展现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己的天性。弱化结论,旨在强调过程。我国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所谓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做法,不符合教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