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有一则故事,说有位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什么是道?“赵州说:“就是外面那条路。“僧人说:“我问的不是这个道。“赵州说:“那你问的是哪条道?“僧人说:“我问的是成佛之道。“赵州回答:“这条大道一直通向长安城。“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认清当下,从当下出发,就可以说走就走,无远弗届,无论是实践行动,还是思想认知,无不如是。恰如毛泽东所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我国教育要实现大发展,认清当下,从当下出发,或曰如何认清当下,如何从当下出发,成为事关成败的头等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值得认真对待的大课题。我们不妨从一篇教育评论谈起。
《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18日)刊发一周舆评《要行为世范不要行为失范》,认为武汉理工大学一位副教授为了培养学生敢于“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甘愿趴在地上,让上百名学生从自己身上跨过,违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教师职业特征,属于“失范”行为,而不是什么值得效法的“世范”。这篇评论还将此事与湖南某地多名校长教师在上班时间打牌等事件相提并论。应该说,这篇评论所涉及的这些事实,就发生在当下,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的教育事业正是从我们当下的现实出发走向未来。可是,“当下“是什么呢?具体而言,武汉理工大学这位教师的行为该怎样评论?我们远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或者,退一步说,没有哪一种意见已经取得时代的话语权。恰如这篇评论所说:“对于副教授的这一异常做法,有人点赞,有人猛批,公说公理,婆说婆理“。那么,我们姑且删繁就简,对这篇评论谈点意见吧。这篇评论接着写道:“这位副教授做法的对错利弊暂且不论,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行为值得效法吗?他的行为又能起到怎样的示范效应?“读者们要注意啦,这篇评论超越“对错利弊“(“对错利弊暂且不论”),就要开始审判了: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行为值得效法吗?他的行为又能起到怎样的示范效应?无需探究事务内容本身,就能够对事物评头论足,这是哪家的逻辑?这是怎样的思想奇葩?我想,阅读至此,小伙伴们该惊呆了。我们还是继续看看这篇评论是如何收场的吧?这篇评论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精辟总结。说到“师范”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其意为“可以师法的模范”。西汉文学家扬雄的《法言》中有句话,“师者,人之模范也”。据考证,这是我国有据可查的文献中,第一次将“师”和“范”二字联系起来使用,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的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在引用了这几句古人的话后,这篇评论就有了断语:“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有的教师未必不明白这个道理,却做出了错误的示范“。好一个“对错利弊暂且不论”,原来是“你早就死定了”。于是,当下,这个需要创业创新的时代,这个需要面向未来的时代,就回到了“中国古典文献中“,回到了“西汉”,武汉理工大学的这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敢于“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甘愿趴在地上的行为自然就被划入“行为艺术”之列,当然,与“上班时间打牌”相提并论也就自然而然了。对“当下”如此不负责任,还侈谈什么未来?把“当下”建设在如此废墟之上,未来在哪儿?是时候对“当下”刨根问底了!唯有认清“当下”,对身边的“外面那条路“清清楚楚,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