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视愚蠢为可耻,于是,纷纷远离可能导致愚蠢的境地。这是人的本能,人皆有之,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就体现了人的这种本能,这个故事千年不衰,不只是因为讥笑他人,也潜在着自嘲之意。就客观而言,愚蠢不会因为躲藏而消失,智慧和愚蠢也没有一条标识清晰的界沟,所以,才有大智若愚的说法。就孩子学习而言,其认知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探索历史的缩影,就像历史上的开拓者一样,智慧和愚蠢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辨。与其分辨智愚,不如超越智愚、淡化智愚。唯有超越智愚、淡化智愚,才能享受跌宕起伏的认知过程,否则,注重内容的过程就扭曲成了在意形式的过场,于是,我们不难理解孔子的教诲:不耻下问。我们司空见惯的应试教育,就是一种认知的过场,而非真实的过程。怎样超越智愚、淡化智愚呢?美国的做法,可资借鉴。
美国设有愚蠢问题日,这是由美国学生和老师所举行的节日,虽然愚蠢问题日规定为每年的9月28日,但它通常在9月里的教学日的最后一天举行。愚蠢问题日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学校老师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们大声说出他们认为是愚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