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文件要求举办境外研学旅行要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具有明确、有益的教育目的和适当、周密的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和体验学习贯穿始终,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教育部的这份文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凤凰网发文《一次不靠谱的游学经历:游重要还是学重要?》中国消费者报刊发了《游与学,到底比例多少才合理?》,《深圳特区报》以《游还是学?规范游学行业且看国外如何做》介绍了国外的相关情况。
透过这些信息,我们发现,中国教育在游学领域遭遇到了麻烦,迟滞了前行的脚步。这个麻烦就是:我们被困在了“游与学的比例”中,而不能自拔。游学活动中,游就是学的形式,学就是游的内容。游与学,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何来比例?在游学中,我们要解决游的形式与学的内容的统一问题,而不是数字比例问题。在上述信息中,无论是家长,还是省市主管部门,抑或专家学者,都是在游与学的比例中讨论问题。例如,很多家长告诉记者,他们总觉得游学行程中学习的内容越多越好,但对于游与学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才算合理,他们也拿不准,所以在选择时总是犹豫不定。针对家长们的这一疑问,天津市教委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境外研学旅行活动须有明确的教育意义和主题,应以教育活动为主体,活动安排中教育内容所占比例一般不低于总安排的2/3。对于游与学的比例问题,贝育教育集团教学中心总监周昊天认为,家长不应过于追求游学过程中学习内容的比例。因为游学不等同于培训,前者更重视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游学中的“学”是个广义的概念,不能将其狭义地理解为上课学习。家长应通过游学,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独立精神和交际能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感受多元文化应是游学的重点,家长应让孩子通过游学来了解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环保理念、公益活动等,这些都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北京工商大学旅游与营销系副教授张运来认为,在游学过程中,组织机构应该带学生游览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景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如此才能称作是学习。另有专家认为,游学是带有旅游特色的教育产品,在游学刚刚兴起之初,游的成分势必会多些,家长们也往往觉得自己花了几万元让孩子出去,当然是看的、学的越多越好,否则就吃亏了。而一旦游学市场走向成熟后,学生们则会更加愿意深入体验某个地方的文化。但无论是游多学少还是游与学各占一半,游学的落脚点都应该是教育,其终极目的是促进孩子的快乐成长。不难看出,与家长和省市主管部门相比,专家学者的这些分析,已经感到了把游与学作为一个比例问题所带来的理论困惑,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只欠临门一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