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言而喻,教育部门理应负有重任,而现实却不尽人意,往往存在很大落差。不过,站在教育自身来看,教育自有其苦衷。
从我国历史来看,我国的教育与社会存在一条隔离带,可望不可即。大家看看这些历史记载,就清楚了。明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现在能与皇帝议论国是,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朱元璋认为,教育不仅是以文辞为务、记诵为能,从事教育的人要关心时事,关注国计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国各地到了任职年限的学正、教谕、训导进京考绩,等待升迁。朱元璋借机向他们询问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其中岚州学正吴从权、山阴教谕张恒都说不知道,声称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只是教书。朱元璋听罢十分生气,指出圣贤之道是用来济世安民的,你们连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结果可想而知,这两个人被流放到边疆去了。
历史已经证明,贬职或流放,可解一时之愤却难除病灶之根。元朝的吕仲实先生未显时,一日,晨炊不继,欲携布袍质米于人,妻子有吝色,因戏作一诗:“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早饭无米下锅,只好拿袍子换米,妻子不情愿。他便耐心劝解,一介书生不能逾矩妄为,只能如此。他告诉妻子:贫寒的日子总会过去,好日子就要到来。一生都泡在“数行书”里,把“些子事”抛却脑后,自以为经历了“严霜烈日”,把成败押在考场之中。美国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了几幅描写我国科举的图片,把死读书、进考场、中状元的情节描绘了出来,让人顿生戚戚焉。如此之教育,怎能承载“模范其志”、“不隐而训”?
撇开历史,就现实而言,我国的教育事业没有深度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要求,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而现实却不尽人意。
不知你听说过没有,现在在很多学校中,盛行“阴阳课程表”现象?就是说,一张是给外人看的,符合上级课时要求,以便应付检查;一张是实际用的,课时已经调整,以便应付考试。这不是个别现象。这可以说是教育的毒瘤,其毒素得到扩散,就会让学校管理病入膏肓。
不知你听说过没有,有人问一个小学生这样那样的学习方面的问题,这个学生一概回答:“不知道”。理由是:“教师没有布置这样的作业。”这也不是个别现象。这也是教育的毒瘤,其毒素得到扩散,就会让生命之花枯萎。
不知你听说过没有,如果你去问一位校长这样那样的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校长同样也会回答:“不知道”,理由是:“上级没有要求”。有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没有兴趣,对美育、家庭教育也没有兴趣,尽管国务院、教育部已经下发了有关文件。这同样不是个别现象。这同样是教育毒瘤,其毒素得到扩散,就会让教育管理者成为行尸走肉。
当我们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有理由警觉起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教育是机遇,也是挑战。大火面前,不就是凤凰。而唯有凤凰,才能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