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覺性
已有 683 次阅读2017-6-3 13:51
|个人分类:神佛劝修文分享到微信
修行須正心誠意,世俗中人,智見梗塞,心識矇眛,所以修行多年,亦不能覺悟。修行為何首要「正心誠意」?因,正心才不會受外境事物牽動役使,誠意才能有始有終,精進不懈。
人,在清醒之下方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在寧靜的心境下,才能看見事物之本末,在人生過程中,一定有挫敗與成功,要在挫敗中重新站起來,一定要有清醒的思惟。行修之人,生活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而在這互動作用中,如果成為環境的因變數,生活就會隨著環境的更迭而變化,這就是所謂的「隨境枉遷流」。
落此處境下,人就是被環境所役使了,已無法清醒的做自己的主人,當一個人無法做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時,就會不斷的受環境干擾,從而影響到正確的人生方向,也就是在情緒受干擾之下,失去了清醒的覺性,人生的腳步錯亂了,註定走入挫敗之途。
每一個人均有平等的自在本質,唯一不同的是有人總是給自己一個虛幻不實的人生觀,把比較性、虛幻性的價值當做人生的目標,而忽略了生活的實質性,因而容易被虛幻的現象所迷惑,失去自主能力,隨境遷流,以致於把自己推向一個疲憊不堪、痛苦卻無奈的境遇裡,所以說世人多迷癡也。
人類對於生活的態度,但且將之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實現型者,屬於此型,頭腦能清楚冷靜,知錯之處而隨即修正,能從偏差之路拉回正軌,修者今入門學修,似乎貼近此類型者,能夠清楚的了解自己所修為何,掌握了離苦得樂的契機,拋開了虛幻不實的追求,只要精進不懈,必能達到成功之地,所以,此類型乃是「正心」之覺悟者,不迷惑於外在事物的境象變遷。
而另一類型者乃是辯解型,每每遇到挫折的當下,找藉口掩飾,自以為是聰明者,不但不知反省,亦不知尋求解決之道,自大妄為,這類型者乃是其心無「誠意」,沒誠意就看不見自己,也不了解自己,所以只有怨天尤人,讓自己越陷入苦中而難以脫離。
無論是「正心」的覺悟者或是無「誠意」的覺性者,在修行或世俗凡業的耕耘都具有相同的法則,所以,今天是走入修行之門亦或在世俗凡業中打拼都應該以「正心誠意」為依歸,為法則行事。
行修之人,一個能覺悟「正心誠意」者,他是清醒的,能了解自己,能反省自己,俗云:「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個不被盛名所欺,不被財勢名利所牽,不被環境色相所矇蔽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就是能忠於「真我」,是一個覺者的人間菩薩。
修行是為了要從煩惱痛苦中走出來,要從虛幻的色相中解脫出來,那就要拋開我執與自以為是的傲慢心態,從錯誤的價值觀轉念,好好的領悟「正心誠意」的真實義,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而生活的本質就是實現、是喜捨,而非佔有,在行、住、坐、臥中發現喜悅,以歡喜、欣賞的態度來生活,懂得參讚化育本身的神聖與永恆,懂得接物利生的快樂。
行修之人,今天無論是來到道場亦或在世俗中打拼事業,心境就是要常持「正心誠意」。人生中,要常保快樂無憂實非易事,因為有許許多多不能順己之意的事情在發生,然而,只要體悟到「正心誠意」的真正意涵,當能擺脫物象的束縛,得到身心自在的生活美景。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