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修行與外在倫理的行為
已有 642 次阅读2017-5-25 13:53
|个人分类:神佛劝修文分享到微信
佛菩薩言:修行在世間,而世間之道乃在於「人道」,談人道當然離不開倫理。倫理何謂?倫理綱常是「覺有情」,是一種普世大愛的流露,是人與人自然情感的表露,更是人與人互動中的潤滑劑,可強烈無形的導引心智正常發展,提昇靈性的層次,造就人生的美與圓滿。
倫理之「覺有情」的愛,是真正的慈悲,因愛是平等的,因愛是出自於每個人的內心情感之表露。世人在生活上離不開感情與情緒,禁錮感情和壓抑情緒是導致不能發揮潛能的主要原因,感情帶來了友愛,情緒使生活多采多姿,所以,不必擔心感情豐富,應擔憂感情變得冷漠,感情只要是清醒的,必能帶來喜悅、溫暖和光明,它是最莊嚴的人性,也是生命所以不斷延續成長,精神生活所以豐沛的根源。
人類的情感,透過倫理的洗煉,形成五倫常理,但今之世人,總是把這些當成是過時的老古董,排斥它,甚至於遺棄它,這全是人類心濁嚴重,把維繫人類情感交流的倫常當成不合時宜拋棄之,愚也。
如果一個人不能發展出踏實的倫理能力,這樣的人生,其精神生活就會出現麻煩,可看出其心智成長是不夠健全的,因為失去倫理道德能力的人,往往是逃避責任,心神不安,無法自我控制,進而出現犯罪、偏激、行為乖僻、暴力......等等層出不窮的脫序行為。沒有倫理,心中自然沒有愛,如此之人,是社會的負擔。
行修之人,人之所以能負責任,行公義,力行菩薩的慈悲,是由於具有「覺性」的有情,當一個人能關愛他人時,就能克盡職責,服務人群,所謂仁、義、禮、智、信,無一不是源自於情性的素養。世間若沒有覺醒的情感,必定戾氣充斥,紊亂無常,而人的情感如果不能提昇到內心自然流露的情懷,達到是一種社會人文層面的時候,那人之行為往往會趨於野性。
看看現今的社稷,由於倫理觀念日漸淡薄,加上價值觀的偏差,而家庭和教育團體,對於年輕一代又缺乏適當的倫理教育,所以人與人越來越有疏離感,家庭生活也變調,社會也不能安寧,這種種脫序現象是社會性精神生活的危機,更是造成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源。
今天修者入門學道修行,本具足善根慧性,然此善根必須發揚光大,以一己之力感染周遭來共同提昇倫理的觀念與遵行,才是修行的主要功能,不可獨善其身,須能兼善天下。而提昇倫理的觀念與遵行,首重教育,但是可能最受現代人誤解的一環就是倫理是一種約束的規範。
由於這種嚴重的錯誤觀念導致倫理意識沉沒的原因,事實上這都是對倫理沒有真正的了解,倫理生活不會是一種束縛,而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情愛,人若具有同理心與平等心,那一切倫理能力也就俱備了,簡單的實行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此為人生生活的方式,自然能廣結善緣,本身就是一種福報,它表現出人性之美,流露自己德性的偉大,是福德與功德融合的人性至德,是人類所能看到的瑰麗光明之門,而此人性至德亦是修行者所追求的見性悟道也。修行本在世間覺,舉手投足都是「道」之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