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本「心」
已有 705 次阅读2017-4-14 16:05
|个人分类:神佛劝修文分享到微信
先聖孔夫子,從人的內心深處體悟到人都是天生就具足「仁」這種德性,「仁」本來就內在於自己身上,想行仁,只要去實踐,就能成就仁德;「仁」,來自於與生俱來,亦即來自於天命,行仁,就能與天命契合,而天命者天道也。
所以在四書中庸篇,開宗明義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由天命來,性至善,因之,天命、性、道,是一體之物,這也正如佛家所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慈悲,亦即是「仁」也。
雖言,人性本善,同「道」為一體,但,為何如今之世人,其心不如古!心已無法稱善,因為時時刻刻在貪、瞋、痴中打轉,是人之本性變壞了嗎?非也。本性如如不動,怎會變壞?其實這都是那顆有知覺的識心受制於外在的色相而變質了,所以才說「三界唯心,一切唯識。」世人眾生,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擾人清夢。
那麼要如何離此擾人清夢的苦淵呢?世人若能常空其意念,念念之間,於過去不留,未來不逆,現在不住,當能三際托空,意識不行,則於應緣動作間,五官雖乃直接感覺,但卻能不再緣意識分別之知覺,雖對境起用,但此心如無,此身如一真空之球也,對緣外境,一切皆如夢中,視山河大地,人事物動作音聲等等,皆如活動影像。
不但對外境他物覺知如夢、如幻、如影,即我此身亦同於諸夢,動靜行為,皆能行所無事,此乃空其意念之修行境界所體認的一切聲色,不都是如幻、如化、如影乎!不住於外境事物,過去不留,未來不逆,現在不住,當能回歸本來,彰顯原本具足的天性,至善,亦即明心見性也。
「三界唯心」,心變現了三界中的一切。慧能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乃仁者心動。」行修之人,能知六祖所謂的心動的「心」是指什麼心嗎?是否這顆會動的「心」就是意識心?或另有其義呢?修者好好聽之:設若大師所說之心是意識心,那麼只要用功而得至身定心空,萬緣都寂,那麼其他外境之風動也好,幡動也罷,不就都與我了不相干了嗎?
這是修行者的一種迷思,若以這樣的認知與思惟,而自己認為已明得六祖所言風、幡、心之真實義,以為已明此心矣,果真如此而認定已是明心見性了,這恐怕僅止於第六識之識心耳,而非真正的到達明心見性之境。
行修之人要用心領會,為何如此言僅止於識心之階段,其因為何?難道悟得身定心空,萬象都寂,不就是明心嗎?行修之人,縱饒此心無念無動,而外境外物之風幡,依然在動,與自己又有何涉,若說不相干,那萬物一體又如何說?
山河大地,宇宙萬法皆為「阿賴耶識」所變現,是一體的,既然是一體,怎能說相互無關,正如楞嚴經云:「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風與幡既未外於宇宙萬物之一,此心縱然不動,風幡仍在飛揚,不是嗎?
所以,行修之人,若是能修行至身定心空,萬緣皆寂之境地,並非真正到了明心見性之境,若以現代科學語言表示,這只不過是心理學的範圍,因意識心並非原本如如不動的真心,而明心是在明此如如不動心也。
在今之塵宇中,多少修士,常把此「意識心」當成如如不動之心,盼有心修行悟道者,不可不慎也,一有未透,且莫妄稱「明心」,以免阻礙再往前精進之動力與契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所謂心者,非指意識的心,而是指萬體實物的本體心也。悟者,悟此心之用,証者,証此心之體。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