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
已有 700 次阅读2017-4-5 14:26
|个人分类:神佛劝修文分享到微信
行修之人今入門修行,參學儒、釋、道之聖理道學,只要心如虛空,不著定見,人人皆得妙智慧而達彼岸也。「道」本出同源,各隨因緣而廣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了脫生死,若起分別心,是阻道之罪業,無論身處何門,能一切善惡不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也。
從禪宗的角度而言,所謂的「證悟」,是重「事至理圓」,以行修「事至」為首。但無論是先從窮理而終至於道通者,亦或由理悟知解,然後求行解相應而至於圓極者,當中最重要的是一個「自己」,自己能得理返觀於行,那才是真正能見己之本來。世人修道易迷於外境的是是非非,而不覺察己過,若能常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如此意境自是理圓,於二六時中,在行住坐臥間常持此行,則事至也。
世間人類有著緜緜不絕之過,但卻不知自省,貪、瞋、癡、淫、殺、盜、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及計較、執著有無......等等,都是過。修道無非要用心用力去覺察自己的種種過,有能力去覺察而修正,即是合覺合道,這是修行習道者須時常迴光返照之處,使念念清淨無絲毫滲漏,方是「事至理圓」。
在儒宗法門中,亦如是言:反省,反省才不會陷入滲漏的迷霧中。在儒學禮記大學篇有謂「誠意慎獨」,能不欺騙自己,用心去除惡而為善,尤其當注意謹防獨處時的意念;顏子不二過,曾子三省身,子路聞過則喜,孔夫子如是曰:「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諸聖賢是如此的戒慎恐懼省視己過,把「知過」看成如此重要,所以得成聖稱賢,只因凡夫不克直下承擔,當回頭轉腦欲修道,那就首須常自覺照自己過愆,才得與覺道相應也。
一切法度一切眾生,是度上上根人亦或度大乘人,法與根器雖有所差別,但得度而至彼岸則一致也。
行修之人,修行在耐心與自信中見真章,正如「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禪學修煉本重證悟,提持真參實悟,必須於一切時,一切處,持續鍛鍊以能純熟,工夫深入,定力必穩,才能有如聖賢般之智慧,透視己過而修正直至圓融,亦才能仰首枝頭,頓見果熟,此頓者,頓此世間一切善惡法皆無分別,是在成道,能體認此觀點者是謂證悟,而所稱頓悟證得者,實自漸修而來。
雖有言頓悟者,亦由薰修漸積而來,但亦見即或素來未薰修,卻能言下頓悟,此乃往劫修持,至今緣會,或為悟後起修,漸至成熟,是故,言頓悟,皆由漸修而來也。諸佛菩薩在未悟之前,皆已用功多劫或多年,或悟後持續依止保任涵養多年,方能透徹,不可祇執彼當時一頓而自滿,修行者要戒慎恐懼也。
末法時代,世人多乾慧,所以修行存在三種滲漏中,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三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終始,濁智流轉,所以世人聰明者多,見性者少。簡單才是道,妄想一波波怎能成道。風塵波波了一生,最後還是自懊惱,想要得見真實道,行為念波正直就是道。善惡都不思量,心如虛空而不著「空」,名之為正,深明此理,能依此行,名為「行正」,能「行正」,乃已悟道者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