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學聖賢
已有 521 次阅读2017-2-27 13:22
|个人分类:神佛劝修文分享到微信
世俗常言「萬教歸一」,理應無所分別,然而,但見世俗中人,許多學道者心中卻常有分別心,只因自己不知用心去領悟諸聖神仙佛菩薩所傳妙法的真實義,卻只一味去否定這些妙法的殊勝,因此四處奔波、尋尋覓覓,這就是學道者的貢高、傲慢心在作祟,此心不除,學道難成,所以修者不能不慎也。
學道修行離不開「德」字。「德」是佛家欲成就最高境界所不可缺的行為,所以才有稱釋迦牟尼是「萬德莊嚴」,有德才有莊嚴相,而這也是儒家教育的大學之道所提到的「在明明德」也。「明明德」者,就是讓修者能夠明心見性,由於具足了德性,就沒有那些污穢、不淨的業塵種子,在沒有污穢不淨的種子下,就能有自性的清淨心,進而將此自性的清淨擴而充之,便是能夠普度一切有緣生命了。
引導一切有情都達到最美、最善的德性──止於至善,那麼一切有情就能見己之「本來面目」,如此之境,便是成就社稷祥和,世界大同的願景顯現於眼前,也是佛家所稱的人間淨土了。
一篇「大學之道」,修者能領悟多少?能悟及其真實義否?若未悟及真實義,而否定了其殊勝玄妙,那可真是自誤誤人,造業可深矣。儒家聖賢之道,只是缺少宗教的裝飾和宗教的語言。眾多學道者總是聞而不思、不悟,不知其真實義而人云亦云,真是不識佛家說的「因緣」造化了。
因緣的造化,非常微妙;佛家如是言「法無定法,定法非法。」一個證悟的人,了悟不同的因緣,於是講不同的方法以教化、度化之,這在儒家稱之為「因材施教」,而在佛家就是普門品中所云:「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之說法。」就是因為修者的根器不同,為了廣度一切眾生,所以諸佛菩薩才示現不同身份去講法,去適應眾生各自的因緣程度而度化之。
儒家諸聖賢為了教化世人,不惜化身為教育家,從事人心的改造,提倡用「仁道」的思惟來淨化人心,引度修者能「明明德」而「止於至善」,是為證聖稱賢也。一切方法皆為一切世人學子而立,這也是佛家慧能宗師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大道無私,人人皆可學可得;一切「法」因人而傳而立。
現今,佛教家為倡導人間淨土,紛紛闡揚「人間佛教」,懷「出世精神」,做「入世」的工作,然而這「入世」的工作,正是儒家歷來所教導世人的「人道」。用不同的文詞,不同的表達文字,但都是「入世」的工作,不分富貴賢愚,有教無類。佛家、儒家之法有何分別?「萬教同一源」,儒家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文字,傳授「人道」妙法,只要能用心領悟,達到「至善」,就是返回「寂光淨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