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心正
已有 574 次阅读2017-2-8 13:10
|个人分类:神佛劝修文分享到微信
行修之人知否?凡所有相無不是煩惱的根源。這是修行者首先要有的體悟,當修者明白了諸行無常,一切皆苦的道理,才能進一步產生出智慧的力量,捨棄執著,心燈才會漸漸恢復其明亮度,且愈來愈光明,心靈就會變得澄澈不染。但是,修者千萬別落入那不染的執著境,須知:漸漸的一切寂靜時,要能覺察到連心燈也沒有了,心也不見了,這樣的無相即是煩惱的解脫,無心即「明心見性」,這種到達無我、忘我之境,即是慧定也。
「心經」如是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乃是禪定寂靜的最高境界。行修之人今入門學道修行,自應學習靜定,古賢於四書大學篇中亦有言:「......,知恥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與禪宗的禪定是相契合的。
所以習道要保有一個純淨心,心念清淨,不要妄想神通亦或胡思亂想。所謂制心一處,即是把心放在一個地方,專注於一處。說到專注,其法千百種,如觀想聖神仙佛威儀,或持誦咒語等等,都是制伏雜念的方法,亦是「統攝一切,制心一處」,但盼修者多習,多思於此,必能有所悟。
生活於娑婆現象界的眾生,不能脫離一切相所帶來的動念干擾,然而,行修之人今生有此慧根因緣入門習道修行,所修為何?即在於能讓這些外相的干擾漸趨淡薄,不為外境牽絆,這是行住坐臥中二種心境的轉念。
禪師言:「有一人論劫,在途中不離家舍;有一人論劫,離家舍不在途中。」修者悟此言乎?所謂「劫」,是指「無限的時間」,而「途中」是說現實社會裡的一種宗教信仰活動。「家舍」則是真我存在之點,亦即頓悟之世界。意指某人生活於現實中為人工作,但不失其頓悟之心;而另一人不顧慮頓悟之心,也不為世間俗事所擾;這二人孰為真?
由於世人已習慣相對的認知方式,會把一切對立思考,就像把目的與手段、結果與方式分成截然不同的形態在思考、行動一樣,常認為勞動是謀生及成家的方法,使得人類本身也以手段化終其一生。假設工作並非純然的「途中」,手段其本身也不是目的,則人生將會演化得無比豐饒,因為他不是為目的而追求目的,而是本身即是目的,亦即要等於「家舍」,才有人生存在。
上述這段禪示:行修之人要反覆去體悟方能見其原味,這就是禪;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成功,而是在於努力,成功不是目的,努力才是目的,但是為努力而努力,亦是相對論法,修者必須超越此論法,不成為價值批判對象的生存方式,這才是此處所言的「途中與家舍」,「途中」為動,「家舍」為靜,然此動靜皆為心之用,就如勞動身體與精神,並非截然分離,而是屬於自我心靈覺醒的道場,因為不管行或坐,人類的純粹之心,都是毫無改變的存在者。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