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觀照解脫
已有 432 次阅读2017-1-28 13:40
|个人分类:神佛劝修文分享到微信
當年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起座,憑著雙腳走了四十五年的弘法長路,身影雖然止於印度尼連禪河流域,卻為人類開啟了最究竟圓滿的平安極樂之道。爾今,行修之人入門學修,長者一、二十年,短者數月,學道修行可說尚有漫長的路要走,走來雖是枯燥乏味,但卻法味十足,只有用心去體會才能品嚐到個中的美味甜蜜。
一個青年人,為了一個心願,在深夜走出尊貴優渥的皇宮生活,進入修禪定,習苦行的求法旅程,以六年的時間,發現了必須以智慧觀照才能衝破生死苦海藩籬的般若慧學,也因有此悟道,所以所傳授的智慧與慈悲佛法,在二千六百餘年後的今天,時空雖已更迭無數,只要是真理正道,任憑歲月的幻化,它依然撫攝人心,炯如日月,聽聞信受自利利他的眾生無可計量。
行修之人,今得因緣入門修行學道,「道」本殊途同歸,道門、佛門,同出一門,無有差別,若有差別皆為凡夫世人之心所生之,是人巧立名號,故作玄妙罷了。真正有心修行學道者,在乎的是自己在修行的領域裡能否悟其真道而昇華內在的智慧,不會在乎於外在的名號派別,人生短暫,時間催人去,哪有精力再去爭執真假究竟?覺醒吧!學道修行在於內心的自性圓融光明而非外在的是是非非。
「正道」無須辯証,本存乎於大地間,是人心之偏頗而非「道」之大小。先聖賢哲所留下來啟發人性的悲智,都是勸化世人去濁存清的法門,修行應無所住外相種種法門,說到「無所住」,是在告訴修行者那個覺知心不要有所住,若是所見所聞皆不動心那不就與木塊、石頭一樣了嗎?
世俗凡夫之六根與六塵相觸應、攀緣之際,在那知的當下,分別已經產生,有了分別那就是「有所住」,這個有所住是覺知心的分別、有住,修行者就是把這個見聞覺知的心經過持續的煉化讓它能變成無所住的心,才能明心見性,見到真如的無所住心。因之,聖賢先哲所留傳的智慧法門千萬,別只從文字的表相去看其妙法真諦,應在善知識的教導下參悟其真實意,才不會越修越偏離軌道,虛費歲月與苦心。
一切法渡一切眾生,隨機應緣,只要有心,用智慧觀照,終可証得解脫之道。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