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誠
已有 682 次阅读2017-1-22 13:36
|个人分类:神佛劝修文分享到微信
經云:「相隨心藏,有相無心,無心萬物無,相無以生。相隨心生,有心無相。」相者,象也、物也,凡世宇之內自然萬物均有其相與象,即有其物之存矣。物之成或滅,是人心之滅或生而有之,因此,人,能心物合一觀,以物觀物,能觀世間物為同源,乃心之慧明智清也。人,受天地之真謂之性,人受天地之靈謂之心,而人有靈可合天地之真,唯心以象之。
聖者曰:「靈處只是心,不是性。」人,本具有其自有之靈性,唯心以象之,心意之動靜,陰陽之對立已明,善惡即見,即無我才能發揮上等智慧,一切於心,所以大學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誠鏡明,心至誠就能與天地契合,道自在其中,所以說修行在於誠,心誠則靈,靈清則見性也。修者可要好好思悟之。
儒家法脈在於一「誠」,以「誠」為心法之要訣:「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行修之人今有此善因緣入門修行,該能體悟此中之妙處,精進於此必能成就道業。聖人孟子如是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矣!」天者,性之所自出,性者,人人所本有,是聖是佛的原處。心者,萬物之主宰,在儒曰存心,在釋曰明心,皆不離心以為道。
然,心有人心,道心之分,即有惟危,惟微之別,聖人以盡心知性而覺証,進而覺他達圓滿。修者對於心與性要如何看待呢?心,在未發之前此心是性,而已發之後性即為心,心為性之流露;依天理正道所流露者謂之道心,由物欲感動所流露者謂之人心。行修之人可要好好思之!悟之!欲盡其心者唯有一「誠」可臻也。
道心日也;人心月也。月本無光,借日之光而光,方盡心之道,此心即如明鏡之光芒。天理靈心,性如海水,靜中而生動,欲流愈下,性流為情,孽風吹動,情流為欲,故人心惟危;而道之所至,天理存之,故道心惟微。修行要精一,而精一在於「誠」,此乃聖道易簡之理;中庸說盡誠之道,聖者孟子以「萬物皆備於我」,傳給世人心物合一,盡心而已,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皆離不開一個誠。
「未發之前心是性;已發之後性是心,即一本體,一作用也。」但盼行修之人入門來修行,莫輕視儒家之玄奧妙處。稟之以誠,是儒、是釋、是道,依然能明心見性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