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没有绝对的对或错。
执着于过去和经验的人,自信于自己的执着,其不谦虚是因为信念上的盲点,认为自己能洞察世事,认为一切如自己预料的在运转,其实在无常的现象界裡,世事本难料,又怎能如己所见、所认知的规律在运作呢!
在自认为是的心态作祟之下的迷失,就如同人们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在第二秒就能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是完全对的,心态如此,如何放下?
谦虚是一种无上的智慧,可以排除杂物,保持心中清淨,空出更多空间去容纳,把更多的盲点变成已知,所以孔子说:「好学近乎知」,谦虚是看清自己的不足,在中庸篇中如是说:「远必自迩,登高自卑」,靠着不断的学习,增长智慧。
因此,我们活在这互相依存的人群世事中,就不能过于执着自己的看法与认知,才能让自己学得更多,看得更清楚。
唐太宗曾经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代明君」的讚誉,是因为他开明聪睿,从善如流。
古代的君主能够「以人为镜」,今天,我们都是平凡之辈更应该用别人来做自己的镜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战国时代的韩非子就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人的长处是对身边的事情和人能够洞察入微,对别人的行为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却唯独难以看见自己的容貌和心态,所以必须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以人为镜知得失。
今天,我们要如明君的智慧,要圆融人生,也就必须能懂得从善如流,要有接纳、包容的胸襟,这无论是人与人日常上的互动亦或在修身炼性上,都是必修的课题,否则修炼到最后事事自以为是,傲慢、贡高的心态产生之后,就是魔长道消的下场。
我们所依存的这个世界本是现象界,「表象」与「事实」存在着差距,但人只有两个眼睛,眼睛所能见到的范围是极有限的,眼睛看到的总是某一刻或是某一个时段的现象,然而现象本无常,变化难料,可是我们往往将所见所闻的当成是事实真相,将某一瞬间的现象凝固成为永恆不变的事实,烙印在脑海中,然后以此作为信念,去推断和观察世上的其他事物。
当我们的眼睛与心戴上了有色眼镜,看到的一定是眼镜下的世界,却自认为看得很透,其实也只是看到了表象,看到了自己想要看的东西,这就是世人的迷失,误假为真。
世事是不断的在演变,在这无常变迁之下的一切事物是持续在发展的,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中的我们,没有理由执着,应该有谦虚的智慧,唯有谦虚才能拨开信念上的迷雾,清晰的看到事实,认识自己。
反躬自省才能有谦虚的动力,也才能做到随时放空自己,随处把自己归零,如此,圆满自在的人生就从此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