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嗑】:两种可塑性(始聊)
已有 641 次阅读2018-1-29 15:21
分享到微信
我观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上林林总总那些热闹的人与事,总有一种感觉是莫名地清晰,即大凡人之言与行怎样,皆可以从这人早年的教育状况寻得些关键性缘由来的。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人早年的教育背景怎样,这将决定其未来一生的生命图画之基本色调。加之当今智能时代虽然如一场戏剧,只是刚刚拉开序幕而已,但即便是如此,也已经让我感受到震撼了......
结合着上述两者,对你女儿的早期教育一事,我便看得很是重要了。
我很自信的是:立足今日,充分地意识到当你女儿进入成人阶段时,她所处的那个“智能时代”对人有怎样的要求?以及那时的她如何更好地适应那个时代?这种意识能力乃是你对女儿行使有效的良好的启蒙教育的基础。今日对一个幼小生命的启蒙教育,待到这受启者成人后,证明当初所接受的启蒙教育是对的,必要的,这便意味着那行使教育的一方,当初对未来的判断是对的,准确的。正因如此,才使得这早期教育能有一个好结果.....
上述话题偏离了“本嗑”。
言归正传:
此次,我欲说的是有关人的两种可塑性。此话题虽与教育本身无直接的关系,但我想,意识到这两种可塑性,对你而言是有用的。
一种可塑性,是指在你女儿尚在年幼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其它各种观念的雏形由你来确定(其它因素在此从略)。这时的她的可塑性(指思维方式、想法,情感等)就如同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学习体操,因其肢体的柔韧性处在最好阶段,所以,很容易练成如劈叉,弯腰这类符合成为一名体操运动员基本要求的动作的。这一年龄段的她,又如同玻璃工艺品制作中那玻璃材料正处在粘稠状时,正好可塑做成各种各样的玻璃工艺品样式。早了不行,完了则因定型了而不再可塑......
以你女儿论,我以为其正如那玻璃材料处在粘稠状时,既要快塑,同时又要讲究塑造之法,才能达成最终理想的效果......
这是就有关可塑性的第一种而言(当然,应该说只是一个相关内容的话头而已)
第二种可塑性则是指待你女儿长大成人后,在其身上,有一种可塑性的品质存在着。这种可塑性是健全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智识,一种教养,一种人品特质......这种可塑性对于她看清纷繁复杂的人与现实界之种种,透过重重迷雾看清各种存在之真相(原貌)等是有帮助的。这种可塑性的获得,不似前者,有着苛刻的时间限制(练体操三四岁时理想,待等到二十有余则困难了。玻璃材料凝固了,成了固体时,便不可塑了)。它是与早期教育同步开始,而后由你不间断地给予指导、引领,逐步形成、完善......直至成熟,并成为一种稳定的,不自觉地发挥着这种灵活的可塑性去思维,时刻辨明、矫正自我的各种观念....最终获得一个相对真实、全面、客观、恰当等的对人与事的认知、理解与反应......
这后一种可塑性是要引起重视的。依我的观察,现实界的成年人大多少有这种可塑性。ta们就如同一群瞎子摸象:一人摸到象鼻就说大象是桶装的。一人摸到象耳朵,便说大象就像是一把大蒲扇。一人摸到象腿与脚,便认为这大象就是一个大头棒槌.....
彼此不仅各自相信自己说的正确,而且还会因各持己见而互争,乃至互斗起来......这些人因了狭隘与定型而不会说:大象的一部分是我所摸到的样子,这样的话的。而一个尚有着可塑性的人,便有能力在摸到大象的某一部分时,意识到这是大象整体的一部分,而非全体(当然,这种真实、恰当的判断中,可塑性主要是对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质疑的意识有帮助,这里尚有其它能力要素在.....)
当可塑性一直与一个人相伴时,其的思维便是灵活的,知识与阅历的增加,不会使这种可塑性因“重力”的影响而出现僵化,凝固起来,直至完全定型。最后变成一种狭隘、固执与偏见式的思维模式,成为自以为是的人......
另外,可塑性的保持还可以使一个人把思维、观念、心理、情感......这些构成内在自我的抽象自我与生理自我“脱钩”,即完全不受我们老祖宗所讲的那一套:“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这种人生所谓自然规律的影响与制约......
物质的生理自我七老八十了再想学习体操,不仅无望,简直就是要玩命了。
但是那抽象自我在七老八十的血肉自我的“老壳”里,依旧如年方二十是可能的......
相关话题,日后分散聊。
总之,我以为,在教育女儿一事上,你这个当妈的,意识到在你女儿身上,有这两种可塑性的存在,这种意识对于如何践行具体的教育方式与内容,都是有益的一种意识......
累了,待嗑......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