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正欲续写“'想开了'与'活个明白’(b)”时,一位朋友转发给我一篇文章:“大学'女德'讲座,逼我也不去听”(文源:新周刊。文作者,子非)。
该文大意是说:针对一位叫丁璇的女士(据说是位资深女德文化研究者,专注妇道女德的传播)的传播“女德”文明的一次讲座,该文作者对此表示很反感。认为此是欲复活大清帝国的言论.....因此“逼我也不去听”......
若依从过去的我,我会把这位丁女士与于丹、余秋雨们绑在一起并投入我为这些人修建的“大牢”里。在这“牢”中,他(她)们享有最充分的说话、放屁的自由。只要这种自由不被年轻一代接触到就行。因为无论是出自这些人的话语抑或是屁味,都无疑是有损于年轻人之身心康健的。
然而,今日的我的想法有了转变(在南国海岛生活的近半年时间里,我的许多想事情的方法都有了些变化,诸多观念也不同于以往了)。我现在,不再过多地去关注是什么人经由何种表述方式,向世人传递了什么观点、理念,而是对这些观点、理念的成因以及其所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更感兴趣些了。也就是说,关注事,而非人。这种对待他人的转变,同样适用于我本人。
我无意针对这篇文章本身多说些什么。这文章引起我的一些联想乃是我欲动笔的主因。
首先,这文章使我联想起在海岛的近半年时间内,从手机微信朋友圈内看到的诸多“心灵鸡汤”文。
用铺天盖地来形容这类“鸡汤文”是恰当的;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类“鸡汤文”在文质上的提升同样是不过分的。
我很早就说过:“我是生活在盛产'美德'的国度”。若这“美德”当真是生活在这些“美德”氛围下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身上固有的德行,那这“美德”不仅当去掉这引号,且值得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效法之。但我的感觉系统告诉我:这类“美德”往往是独立存在的。这就如同一滴油与水的“融合”,它们在一起,然而却又是各自独立的。
正因了我们的“美德”的这种很独特的“独立性”特征,所以,当我听到有关于丹女士在某些场合的“霸道”性行为之传闻,当我看到有关余秋雨在两性问题上的现实表现与其“理论自我”不相符这类信息时,并不感到奇怪。因为以这两位“国字号”的传统“美德”传播“大师”为代表的人们所传播的“美德”,正是这种具有“独立存在之特征的美德”。
当这种独特的“美德”与缺德并存时,从善意的感觉这种角度上讲,似乎有种是不协调之感。然而,如对这不协调进行些理性分析,那么,你大概会得出一些相反(或别种)的结论了。
罂粟花是美的。然而,其果是有毒的。在感性上,你或许会觉得两者不协调。但理性判断会让你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罂粟这种毒品,就是开这种花,结这种果。这是自然法则在一种植物上的自然展现而已。
假如,美德的定义,借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好比从一个人身体上抽出一滴血液进行化验,结果是这一滴血是正常的,由此便可判断此人周身的血液也是正常的。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之德性状况,是要从其所有言与行中去考察。从而得出此人是一个拥有“美德”的人或是“缺德”之人,以及“拥有”或“缺有”到什么程度。那么,我们的现如今这种祖传下来的具有“独立存在之特征的美德”,在我看来,便有了“另立话题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