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创新工场”的“厂主”,李开复先生就自己罹患癌症后的一些经历,以及病后对人生的一些感悟的文字。 李先生虽患的是绝症,但幸运的是这绝症病魔没有战胜他的生存意志,他病愈“复活”了。
大概正因了这“复活”之故吧,李先生的病后的感言到显得平实、质朴、有实在的生活气息。总之,是有更多些实用价值。相比较那些同样是罹患了绝症,且最终被这病魔摧灭了生命之光的人的最后与这尘世诀别式的“感言”,这类“感言”往往是要更感人,对生命、人生领悟得更要“深刻、透彻”得多些。但对这后一类“感言”,我是少去关注的。有句老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话的意思好像是说:一个人,其再恶,将死时,说的话也往往满怀有着“善意”的。“恶人”尚如此,何况“善人”乎。
在我的理解中,我以为,一个人——尤其是正直风华正茂,学有所成,前途一片光明者,当其正处在人生的最美好阶段,突遇如身患绝症且至最终将因之失去生命时,对生命的种种感悟,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往往是其知识、智慧、观念、表达能力等的集中超常“发挥”。是其生命之光的最后的集中超常闪耀。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虽感人于一时,但给人一时之感动过后,那些曾被感动过的人,过不了多久,大多又依然故我地去过ta们的一如既往的平常日子去了,再过些时,曾经的这感动便淡忘掉了,偶于茶余饭后不经意间再次言及这曾经的感动,大概也只剩些无关乎多少感情的感叹而已,甚至这感叹也无有了....
李先生在患病期间,经友人帮忙曾与台湾的星云法师见面,且还与之在一起生活些时,亲耳聆听法师的开示,亲身感受法师的生活.....
据李先生自述,这段与法师在一起的经历感触颇深。我想这“颇深的感触”加之罹患绝症,在死亡的悬崖边上走过一遭的经历,对李先生的未来人生轨迹、走向定是有些影响的。但依我对现实人生那袭传日久,习以为常且早已根深蒂固了的生存模式、早已很定式化了的思维方式、价值趣向等的理解,我想这种不幸经历后的“感触”会对生活有一些影响,但很难有根本性的影响。这中的缘由,极其简要地讲就在于李先生患病后的种种“感悟”,只因于生命中某一很偶然的事件,其感悟多来自自身的体感(疾病)以及从法师所得之使其“感悟”的观念而已。这些对于一位有着很高学历的知识人士而言是不难有观念上的触动与影响的。但很难深刻.....
若拿李先生与星云法师相比较,我以为两者分别代表了“凡尘”与“脱俗”(这里两个概念都是中性意)。法师开示的观念,在法师本人如同从一瓶蜂蜜中摇出一勺,无论这一勺蜜有多少,均是这一瓶蜜的一部分,整体与一勺的分别只是量的不同。而这一勺蜜在李先生那里,则如把这勺蜜放进了一缸清水中,刚放进去时,在这勺蜜的周围的清水会因了这蜜糖的侵融而有了蜜糖的甜感,但若继续扩散这勺蜜于这整缸水并搅拌开来,是否还能够从这整缸水中感觉到因于这蜜糖的口感?难说。我们只能从理论上讲这整缸水中有蜜糖的存在。
上述的比喻说明着这“凡尘”与“脱俗”两者的根本不同之处。正因此,一句法师的开示的话,在法师本人这里,是其完整观念的一部分——有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凡尘”人士,接受了这句开示的话,则常常是因了种种因由而接受的,这句话通常在某一特定情境,某一时间段内是有些“特效”的,但因这句话在接收者这里不是其完整体内的有机的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必将完全不同于前者,这是两者在各自总体上之差别所致,是很客观,自然的分别.....
正因此,我想,李先生因病有缘对自己过往人生有了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并因了这疾患有缘与星云法师交集并能亲耳聆听其开示,这是印证了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是否因之而会直接地,当下便有了“彻悟”?不可能!
...... ......
我想,假如李先生未患绝症,那么,其生命的轨迹大概会一直由过去自然地向未来延伸开去。除非沿途有如其当下所经历的这等事的阻遏......
在经历了病魔侵扰后,与过去以往完全不同的经历是否又能使李先生有意重新规划自我的未来人生,甚至是在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命走向的另一个方向重新铺设一条生命的铁轨,并使自我这台机车从此向着未来生命的全新的方向驶去,感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生命、新生活之存在?
这很难说,因这实在不易,我甚至以为此事当属天命、天意了。正因此,我这凡尘之俗嘴巴絮叨至此,当是闭嘴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