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共生社会研究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0997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九五九】

已有 1638 次阅读2016-1-28 01:38 |个人分类:共生社会纲领|系统分类:时政资讯| 中国革命, 人大常委会, 代表大会, 征求意见, 国家主席 分享到微信

【一九五九】_图1-1

历史珍藏——【资料来自网络】

【一九五九】_图1-2

1959年,当时的中共高层领导中,可以作国家主席的人选有好几位。经过中央书记处的初步酝酿,最后集中到朱德和刘少奇两个人身上。

按照惯常的做法,毛泽东不连任,由上届国家副主席朱德继任是顺理成章的事。

事实上,中共高层领导和党外民主人士也普遍持这种观点。还在半年前,为准备召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组织部和统战部受中央书记处委托,草拟了一份第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国家领导人候选人名单,发给中央一些主要负责人征求意见。

在这份名单上,仍把刘少奇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人选,而没有提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这就透露了一个明显的信息:刘少奇仍将留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既然如此,国家主席候选人显然就是朱德了。

为此,朱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朱德的名字与毛泽东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在一个漫长的征途上,“朱毛”的旗帜为革命者所共同高举。朱德和毛泽东本人也把“朱毛”作为一种团结的象征。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新中国设立国家主席一职也是他的首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祖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处于战争状态,因此作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象征的国家元首——国家主席一直空缺。1954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同时决定设立国家主席。毛泽东以其在党内外、国内外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和无人可比的崇高威望,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而德高望重的朱德,则当选为副主席。

几年后,毛泽东多次对朱德等人说:“去掉国家主席职务,专做党的主席,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做一些党所要求我做的事情。这样对于我的身体状况也比较适宜。”朱德长期同毛泽东朝夕相处,深知他的脾气禀性。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人,也十分理解毛泽东的苦衷。他们在党内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和解释工作,终于使党内在毛泽东不连任国家主席的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1958年12月10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愿,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的决定》。

谁是第二任国家主席的人选,毛泽东没推荐提名,只是说“让别人干”。朱德看了中央书记处送来的第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国家领导人候选人名单后,明白了中央的意图。

1958年12月29日,朱德提笔给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地要“小平同志转书记处同志们:我提议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的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以后在一系列公开和私下场合,他还多次说过自己比毛泽东年长七岁,由他接替毛泽东任国家主席不符合情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并再三坚持举荐刘少奇。中共中央接受了朱德的提议。于是,中央全会一致同意刘少奇为中共中央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国家主席候选人,而朱德为委员长候选人。

1959年4月5日,邓小平在八届七中全会上代表政治局作了关于国家机构人事配备方案的报告。对于决定提名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他作了这样的说明:“国家主席有好几位同志可作,如朱德同志,如党内几位老同志,都可以作,但是大家考虑的结果,以刘少奇同志担任这个职务,比较更为适当些。国家主席不单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职务,而是有一些相当具体麻烦的事要做。例如出国、会谈、接待等等。所以,以刘少奇同志的能力和资望,以他现在在党内所负的责任,出面兼任国家主席职务,是比较好的。”

毛泽东在紧接着召开的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说:

“朱德同志是很有威望的,少奇同志也是很有威望的,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那个?因为我们共产党内主持工作的,我算一个,但我是不管日常事务的,有时候管一点,有时候不管。经常管的是谁呢?是少奇同志。我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现在到北京又已经10年了。以他担任国家主席比较适合,同时朱德同志极力推荐少奇同志。”

毛泽东还特别提到了“我们的朱老总”,一再赞扬他“肚量大如海”,号召党内外人士都要向朱德学习。

1959年4月27日,在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上,刘少奇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三年困难时期究竟是怎么造成的,谁应该为此负责?现在争论很大,有必要搞清楚。

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三年困难时期是大跃进造成的,好像只有毛泽东应该为此负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1958年的大跃进并没有造成粮食严重减产,而是"农业是好收成"(朱德语),是不是很奇怪?"农业是好收成"为什么还会造成三年困难?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三年困难时期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吧。

翻开历史一看1959年"粮食为什么还紧?主要是吃大锅饭吃掉了。"(朱德语),原因原来是吃大锅饭,也就是大办食堂造成1959年粮食紧张。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1958年"吃大锅饭"也只能造成1959年粮食紧张,不可能造成三年粮食紧张,更不可能造成三年困难时期。一定另有原因!还是从朱德那里我们找到了线索——1958年"农业是好收成"(朱德语),1959年"粮食为什么还紧?主要是吃大锅饭吃掉了。"[朱德语]。通过研究发现还有另外几个因素——大跃进中刮起的“五风”和1958年和1959年"减少耕种面积"的同时又"征收过头粮"。是这些认为因素与1959年至1960年中国遭受大规模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严重,共同造成1959年粮食开始短缺,到1960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粮食缺口,因此1960年上半年饥饿现象最为严重,下半年随着夏粮的收割,灾情开始缓解,延续到1961年上半年,到下半年基本解除灾情,这样一个延续三年的粮食困难时期。可以说造成三年困难是大办食堂、1958年和1959年"减少耕种面积"又"征收过头粮"的人为原因,与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有两个疑问:

其一,1960年仍然遭受了自然灾害,食堂仍然在办,可是到了1960年的下半年随着夏粮的收割,灾情开始缓解,灾情延续到1961年上半年,到下半年就基本解除了.灾情与食堂的关系似乎只与1958年到1959年有关.为什么?

其二,农村缺粮比城市严重,为什么?

下面理清一下大办食堂,减少耕种面积和征收过头粮与大跃进是什么关系。

大办食堂的起因及演变----"湖北省京山县的八一农业社,从1955年起就办起了农忙食堂。这年4月大农忙的时候,该社的彭德喜互助组(当时农业社还未建立),13个社员要耕种110亩田地,感到劳动力不够。有人提议说,集体吃饭,出工整齐,能够多干活。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于是,借了社员刘青芝家的一间房子,集资买了一口锅,其他社员凑了一些刀、筷、碗、瓢,办起了农忙食堂。这个食堂办了两季,即夏收一季、秋收一季,农忙过后,还是回各家起伙。农忙食堂是临时性的,长的个把月,短的几天至十几天。也有少数的农忙食堂办起来后,一直坚持下来变成常年食堂。湖北省京山县的合作乡,荆门县的东平乡、马平乡,都有从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就办起,并一直坚持下来的食堂。荆门县的高店乡1957年曾办起了240个农忙食堂,该乡的茶新社还办了5个常年食堂。从合伙做饭到农忙食堂,由农忙食堂到少数常年食堂表明,农村公共食堂早在人民公社建立前就已产生,当时的确是出于群众自愿而办起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过,这种群众自觉自愿办起的食堂,其实质只不过是合伙做饭的相对固定化,与后来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共食堂是有根本区别的。"

1957"年底,全国农村掀起了大办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始动工,由于这些工程超出了社、乡的界限,需要集中众多的劳动力进行所谓大兵团作战,并且吃住在工地,公共食堂也就顺时而生。河北省的徐水县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徐水是一个只有31万人口的小县,除去老弱病残、妇女和各种脱产人员,能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实际不足10万人。在1957年至1958年冬春之际的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中,徐水在"提高群众觉悟"的基础上,却组织了一支"平时10万人,多时13万(指整半劳力)"的劳动大军。其办法是打破社界、乡界搞大协作,实行全县劳动力的统一调配。为此,徐水县委提出了"行动军事化,作风战斗化"的口号,把全县能调动的劳动力集中使用,按军事编制组成大队、中队,在工地搭棚宿营,并组织了随营食堂。接着,徐水又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旱春种,成立了田间指挥部,划分战区,实行劳动力集体吃、集体住,开始了所谓的全 民 军 事 化。

1958年7月初,徐水县委发出《关于改革劳动组织和家务劳动普遍实行劳动大协作的指示》,提出了"行动军事化、田间管理工厂化、思想共产主义化、领导方法群众路线化"的口号。与此相配合,徐水县委 在这份文件中正式提出要实现全县食堂化,并将之作为推动劳动大协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迅速在全县普及公共食堂,徐水县委连续召开了四次电话会议,"交流了办食堂的经验",批评了"在办食堂工作上的消极收缩'右倾保守'思想,统一了认识,把建立食堂工作迅速地推向了高潮"。为了加强食堂工作,徐水县委书记处确定一名书记专管食堂工作,县商业局成立了生活服务指导科,同时抽调粮食部门的20余名干部下派到乡担任后勤部主任,各社和 队(即生产队)也设立后勤部。徐水全县很快建立公共食堂1777个,在食堂吃饭的有2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以上。此外,还分别建立了野外 战 斗 随营食堂1410个,幼儿食堂119个,老年食堂248个。这样,徐水全县很快实现了食堂化。”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各家各户分散做饭与合作社的集体劳动的确有不协调的一面。合作社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1955年底,全国组织了190多万个农业社,入社农户达7000多万户,平均每社有36.8户。到了高级社时期,每个高级社农户的数目则比初级社有了更大的增加。1956年春,全国出现了小社并大社的高潮,据1956年3月底的统计,全国农业社的数量减少了81.6个,但入社农户增加了3122万户,平均每社户数增加到了98户,其中初级社平均50户,高级社平均达到了250户。高级社一般按照生产经营的范围、生产上分工作业的需要及社员的居住情况等,划分为若干生产队,作为农业社劳动组织的基本生产单位,生产队的规模一般是几十户。生产队的生产劳动都是集体性质,而各家各户分散做饭,吃饭的时间难以一致,这也就使得出工常常不齐,要等齐社员才出工,势必要耽误时间。办公共食堂集体吃饭后,解决了社员因吃饭时间不一致而出工不齐的问题,这也是各 级 组 织 极倡导兴办公共食堂的一个重要原因。"----1957年至1958年,兴起的全国集中力量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潮,许多地方的农民为了方便生活和工作,自发搞起了食堂.说明办食堂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和合理性. 徐水县委的介入推广,使办食堂成为了一种政府行为.其他地方政府的效仿,使办食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中央一级领导的介入, 使 "办食堂" 变为 "大办食堂", 并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大跃进"启动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这些高指标又导致了浮夸风的盛行。从1958年春开始,农业生产的浮夸风开始露头,到了夏秋间,各种虚报浮夸就美其名曰"放卫星"。在这种情况下, 党的领导人既为 "大跃进"取得的一个个"成绩"所鼓舞,同时又认为,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已经空前地发展起来,于是情不自禁地开始描绘中国未来的美好蓝图。

1958年4月下旬,刘少奇去广州向毛泽东汇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准备情况。据他后来在1958年11月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讲:在火车上,他与周恩来、陆定一、邓力群等吹半工半读,吹教育如何普及,吹公社,吹乌托邦,还吹过渡到共产主义。说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候就要为共产主义准备条件,要使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条件,我们搞革命就是这样的,开始搞前一步的时候,就想下一步,为下一步创造条件。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就要为共产主义创造一些顺利条件。此外,还吹空想社会主义,吹托儿所,生活集体化,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半工半读等等。车到郑州时,刘少奇还对河南省长吴芝圃说:我们有这样一个设想,你们可以试验一下。"----随后河南成为大办食堂的典型."【在其位,就要有政绩!】

1958年5月19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陆定一在发言中,将这些设想透露出来了。陆在发言稿中说:"毛主席和少奇同志谈到几十年以后我国的情景时,曾经这样说,那时我国的乡村中将有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干乡村公社围绕着城市,又成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公社。前人的'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超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其他教育事业,也将朝这个目标发展。"可见,在党的主要领导人绘制的未来社会的蓝图中,公社是基本的社会单位,而公共食堂又是公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1958年6月14日,刘少奇同全国妇联主席蔡畅, 副主席邓颖超、杨之华等谈话。刘少奇说, 八大二次会议上,河南代表、青年团代表都讲了公共食堂问题,江苏常熟普遍办起了农忙食堂,可见大家趋向共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想法在那时没有实现的条件,现在马克思主义者抓住了阶级斗争,已经消灭阶级或正在消灭阶级的过程中,这样,把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实现的空想实现了。 毛主席讲三无,无政府,无国家,无民族,这些将来会统统要实行。毛主席讲过两次,家庭要消灭的。……当然家庭消灭不是现在的事情,而是将来的事情。在中国,康有为最早提出消灭家庭,他主张男女结婚不得超过一年,他说这么一来六十年后就没有家庭了。他是从消灭私有财产着想的,他认为家庭占有私有财产,消灭了家庭就可以消灭私有财产。因此,他是主张消灭家庭的。毛主席讲家庭是历史上产生的现象,也会消灭的。家庭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生产单位、教育单位、消费单位,它的社会职能有这么多。现在的家庭已不成为物质生产的单位了,物质生产的作用很小了,只剩下些家庭副业,但家庭还是个消费单位。"

刘少奇又说:“现在社会上的劳力也有很大浪费,这里牵涉到妇女劳力解放问题。现在家务是各个家庭操作的,家家做饭,家家洗衣,家家带小孩子,家家补衣服、做鞋子,在没有想出新的办法之前,只有这么做,但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应该使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我有这么一种设想:要建立很多的托儿所、公共食堂,办很多的服务性事业。河南有一个农业社,有500户人家,其中200多户搞公共食堂,家庭不再做饭了,组织起来之后,出工人数增加了三分之一,从前200多人做饭,现在只要40人做饭,而且吃得饱些、好些,还节约了粮食。最大的好处是200多人做饭,变成了40人做饭,同时把做饭的事业变成了集体的事业,变为大生产、大经济。他要求全国妇联研究如何把家务劳动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起来,组成为大规模的集体服务事业,使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6月30日,刘少奇在同《北京日报》编辑谈话时提出,三四十年即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现在就要开始实验。恐怕不能像现在这样,种地的净种地,做工的净做工,现在就要搞工农商学兵。7月7日,刘少奇到北京市通州区视察。在听取区 负 责 人 关于全区农业生产、区乡工业、文教卫生情况的汇报后,他说:磨面、做饭、带孩子、缝纫、洗衣这些事实现集体化,这就解放了妇女劳动力。生产集体化了,生活也得集体化,否则就和生产集体化不相适应。为生产服务的事业集体化,跟生产集体化配合起来,这就是共产主义的开始。

刘少奇的共产主义理念和实践贯穿了整个大跃进,包括大办食堂过程中."7月14日到18日,刘少奇到山东省寿张县视察,有报道说,在视察中,"少奇同志还非常关心共产主义生活方式萌芽的出现。他说,现在有的地方组织了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组等等,使家务劳动集体化,既省钱又省人,使广大妇女能够更好地参加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宣传媒体推波助澜

1958年7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农业社办食堂一箭双雕》的报道,内称,最近湖南邵阳、桃源县,湖北公安县和福建安溪县部分地区的农业社,在农业生产大跃进,劳动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社员根据自愿参加的原则,经过试点举办公共食堂,受到群众欢迎。这篇几百字的报道,用了一半的篇幅介绍了福建安溪县委合作部总结的公共食堂的八大好处,如吃饭时间一致了,社员出工、开会和学习都不再互相等待了,可以节省出许多劳力用于生产;使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解决了单身汉无人做饭的困难;计划用粮,不吃过头粮;改善了卫生状况等等。这是《人民日报》首次将食堂的优越性见诸报端。作为全国最权威的报刊对公共食堂的推介,对各地公共食堂的开办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民公社化后全国迅速实现食堂化,除了对食堂"优越性"的片面认识外,当时劳动力的更加紧张,也是加速食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时,全国原定的年产1070万吨钢的计划还完成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任务要在剩下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完成,显然只靠正规的钢铁生产企业是无法做到的,只得开展全民大炼钢运动,用小高炉、土高炉土法炼钢。于是,千千万万的农民丢下手中的农活,找矿石、挖煤炭(没有煤的地方就伐树烧木炭)、垒土高炉,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钢铁大军,全国农村投入土法炼钢的劳动力最多时达6000万人。就在千军万马大炼钢之际,农村又正好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季节,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种对劳动力的客观需要,加之上至 中 央 ,下至地方,都把公共食堂作为新生事物大力推广,新闻媒体对办公共食堂的优越性又大力渲染,每个地方总有一部分办公共食堂的积极分子,中国农民又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于是各地食堂纷纷办了起来。"——公共食堂存在的客观需要,与各级政府的推动,使公共食堂迅速普及.

当时,不论党内、党外,也不论干部、群众,都存在急于实现共产主义的心理。要实现共产主义, 一则需要丰富的物质条件, 二则需要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 "大跃进"过程中盛行的说大话、浮夸风,使相当多的人认为, 第一个条件已经不成问题。对于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则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分配方式来解决。办公共食堂,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用意之一,也在于此。"——可以说大办食堂除了满足集体生产生活的需要外,更被冠以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大跃进中刮起的共产风的典型表现形式,这就是大办食堂与大跃进的关系.

大办食堂"放开肚皮吃饭"

伴随大跃进刮起来的浮夸风,使大多数人认为"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那么,"放开肚皮吃饭"也就顺理成章了。当时人们还算了一笔账,一个人放开肚皮吃一年大约需要500斤左右的粮食,仅尚未收获的薯类和晚稻产量,全国每人平均可有550斤,仅此一项。全国人民放开肚皮吃,一年也吃不完。"于是"放开肚皮吃饭"的做法在各地食堂普遍推行起来……

据称,"放开肚皮吃饭"这个口号的发明者是柯庆施。这个口号传出来以后,中央分管农业的 副 总 理 谭震林在南京检查工作时,江苏 省 委 第 一 书 记 江渭清建议在口号后面再加一句"鼓足干劲生产"。于是,"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就成为了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要知道,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民的生活水平仍是很低的,农民一年中难得吃几次荤菜,贝桥食堂的这个水平,已大大超过了公社化前一般的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这也就决定了这种"放开肚皮吃饭"是不可能持久的。多少年来,中国农民一直为吃饭问题所累。实行供给制,吃饭不要钱,而且还可以放开肚皮吃饭,这是多少农民梦寐以求的事啊!现在办了公共食堂,不再为能否填饱肚子而担心,农民怎么不拥护.可是,1958年的粮食产量并没有比过去成倍地增长,根本没有放开肚皮吃的条件。所以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到了这年底和1959年初,粮食就根本不是多得吃不完,而是严重不够,农民也就开始勒紧肚皮过日子。

到了1958年底,只得将"放开肚皮吃饭"的口号收起来。至于各种各样的供给制,除了粮食供给制还勉强维持外,伙食供给制和基本生活供给制因无力再维持,基本上不复存在."——大办食堂中的"放开肚皮吃饭"虽然只实行了几个月,但是已经为三年困难时期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