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統一”一詞在台灣,似乎變成政治上說不出口的禁忌。然而,做爲台灣長期友人、被稱爲“新加坡之父”、有著成功的新加坡治理傳奇的李光耀,如此直言不諱地說出“統一必然論”,聽在台灣許多人耳裏,特別是“獨派”支持者的耳中,不知如何辯駁?
從李光耀書中揭露的兩岸觀察、統一預言。我們真的得好好分析與論辯這中間的道理何在?李光耀爲什麽如此笃定?
因爲,統獨問題的糾葛已如附腳藤蔓綁住台灣實在太久了,讓台灣長期陷入內耗,一點一點地耗蝕了台灣的競爭力,讓台灣從經濟上充滿活力、欣欣向榮,變成今天停滯不前、被世界邊緣化的艱難處境。從這一點來說,李光耀說的“更加痛苦”,已不是預言,而是進行中的殘酷現實。
要怎麽從李光耀的言論看統一問題呢?可以從“想不想、會不會、該不該”三個切入點來分剖。
首先,“想不想”?這個切入點最簡單,也最困難。簡單的是,想不想是一種情感偏好,不需要道理,不必附理由。想統一就是想統一、想獨立就是想獨立,這種各自的擁護,嚴格來說也沒有對錯可論,青菜蘿蔔各有所好而已。
難的地方也在于,當統獨擁有了接近信仰的色彩,意謂著在統獨立場上選了邊,彼此說服甚至溝通的空間就會縮小,甚至,由于過分的正當化自己的立場,對不同立場的持論者,也就容易用情緒性語言攻擊對方。
這也是爲什麽馬英九這6年半說了幾百次的“不統”,得到的還是“獨派”人士對他扣上“賣台”的評價。因爲他每次說“不統”時也必說“不獨”(或者倒過來,他說“不獨”時必說不統)。非我“獨”類,其心必異。
拉回李光耀的統一預言,“獨派”通常采取的是不交集的回應法,比方說,回批李光耀的發言叫“幹涉內政”,“台灣前途不容外人說三道四”,或者幹脆進行國格汙蔑,譏笑“新加坡是鼻屎大的國家”。
其次,“會不會”?想不想是個人心中的主觀,會不會是對未來的預測,李光耀的統一預言,討論的不是想不想的個人意願選擇,而是會不會的趨勢大局判斷。在李光耀的看法裏,不想統一並不會阻卻統一。
當被問到“台灣當地的調查顯示,支持獨立的人比要統一的人更多”。李光耀直言“(這種民調)是毫無意義的……台灣的前途不是根據台灣人民的意願確定,而是由台灣與中國力量對比的現實,以及美國是否打算進行幹預來確定的。這不是以民意調查來決定”。
這個笃定的預言基礎則來自于他對“經濟”與“國際局勢”的判斷。“逐步和不可阻擋的經濟整合將把這兩個社會(台灣與大陸)連接在一起。……兩岸不斷發展的互相倚賴關系,將使台灣無法實現獨立”。
而在國際局勢面,他也指出“獨派”依靠美國的祈願是不會成真的,因爲“美國在台灣的影響力,最終將會衰退”。更不要說,“美國不會願意爲了台灣獨立而與中國交戰”。“即使中國在第一戰打輸了,也會返回來打第二輪、第三輪、第四輪,不斷地打,直到勝利”。
第三,“該不該”?想不想,是一種阿Q的心理模式,會不會是一種無可改變的宿命論。那該不該呢?我們認爲,該不該某種程度,應是“會不會”的延伸。
也就是說,如果李光耀的統一預言爲真,那麽對台灣來說正確的問題就不再是“要不要統一”、“如何阻擋統一”,而是“如何在最有利的狀況與時間下統一”?這又可以回到“想不想”的層次去反掘“爲什麽不想”?
不管“獨派”喜不喜歡李光耀的統一預言,李光耀的話就算不當暮鼓,也至少是一記警鍾。
再找出如何降低讓台灣“不想”的因子,例如,對政治制度的疑慮,那麽追求兩岸政治制度的進步與兼容性,就會變成一個功課,或者一個統一的條件。
不管“獨派”喜不喜歡李光耀的統一預言,李光耀的話就算不當暮鼓,也至少是一記警鍾。我們應該理性面對“李光耀預言”,讓不可逆轉的曆史道路平順進行,才符合台灣人的利益,也是全體中國人所應該追求的。
感動中國! 台大老教授一席話罵醒所有台灣人
台大教授演講力挺中國共産黨
打開天窗說亮話,中國的前途不在台灣(什麽叫做“台灣經驗”?可笑!),中國的前途不在港澳,不在海外華人,不在舔洋人後跟的小醜,中國的前途在中國大陸,在那13億心含“鴉片戰爭”之恥,心含“八年抗戰”之恨的中國人身上!
他們衣衫褴褛地制造出原子彈、氫彈、中子彈,他們蹲茅坑卻射出長征火箭和載人飛船,他們以捏泥巴的雙手舉破世界紀錄,他們磨破屁股奪回整打的奧運金牌.
他們重建唐山而成聯合國頒獎之世界模範市……同胞們,他們爲的是什麽?沒有別的:他們愛此“中華”,他們不能讓“中華”再隕落!
爲什麽美國人那麽愛美國,爲什麽日本人那麽愛日本,爲什麽有些走向“世界公民”(可笑的癡夢!)的中國人就不愛中國?愛中國,不再只是口號,不再只是情緒而是要像大陸50年,苦心孤詣胼手胝足,不僅流汗甚至流血地幹,幹,幹!
把大慶油田打出來,把北大荒墾出來,把葛洲壩攔江築起來……難以屈指的各種建設,無數的建設,把中國建設起來,這才是愛中國!
而中國已經被熱愛了50年;她將繼續被熱愛,被那群建國者,真正的建國者,所熱愛(我手邊這部大陸編《新英漢辭典》,這部大陸版《辭源》,編得如此周全,印制如此精致,細小的鉛字用放大鏡看都劃劃清晰,而且從來沒有看到一個錯字:我爲他們的心血表現而發抖!而我們台灣,50年來,哪部英漢辭典不是翻譯剪貼日作!慚愧哪,台灣經驗!)。
他們一輩子吃了兩輩子的苦
大陸上的人說,他們一輩子吃了兩輩子的苦。痛心的話,悲痛的話,卻也是令人肅然起敬的話。試問:不是一輩子吃兩輩子的苦,一輩子怎得兩輩子甚至三輩子四輩子的成就?50年前中國落後西方百年,50年後還落後10年20年(基礎科學若幹部門已與西方比肩,甚至超前)。
這不是一輩子吃兩輩子苦成就的麽?50年前中國參加奧運亦總是扛著零蛋回,50年後中國的奧運成績已揚名世界。誰敢再說中國人是“東亞病夫”?這就是“吃兩輩子苦”的成就!
我的老同學傅孝先留在大陸的姐姐,搞化學研究的高級科學家,52歲就死了,是活活地給研究工作累死的!累死,多值得的死!她不累死,千千萬萬的她與他不累死,中國科學怎麽迎頭趕上西方!怎麽出人頭地!“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建設文明文化也是要死人的??尤其是要“超英趕美”搞建設;而不“超英趕美”,永遠跟在英美之後吃英美屁,中華怎麽振興,怎麽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