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5年,中美關系既有博弈也有合作。
博弈集中在網絡、南海和對台軍售上。但是去年9月份的“習奧會”給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定下了理性化解分歧的主調,因此兩國關系波瀾不驚。網絡戰得以機制化諒解;兩國軍機和艦船在南海區域的近距離接觸,並未演化爲擦槍走火,兩軍交流機制化,並且就可能發生的誤判達成協議。對台軍售讓中國不安和惱火,中國首次操起經濟制裁的武器。盡管如此,這也屬于兩國傳統的博弈議題。
中美在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巴黎氣候大會上均有卓有成效的合作。前者,美國國會批准了遷延5年的IMF改革方案,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增加。人民幣並成功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後者,中美兩強在節能減排上的合作與承諾,爲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全球約束性協議做出了貢獻。
2016年,中美關系還會有諸多波折--老的矛盾會繼續存在,新的衝突也會冒出來。但是,合作依然是中美兩國的主流,困擾兩國關系的一攬子風險總體是可控的。
受制于美國大選,中美關系面臨著波折。2016年是美國大選年,兩黨內部的參選進入白熱化。民主黨內希拉裏勝出幾無懸念,共和黨內卻一團亂戰。因而,只有兩黨候選人明確之後,才能更清晰地評析大選對中美關系的影響。共和黨內,地産大亨特朗普一直民意領先,這對共和黨形成了困擾。在14位參選人中,特朗普屬于無厘頭、不靠譜的參選人,如果此人最終代表共和黨角逐總統大位,不僅是共和黨的恥辱,也是美國民主體制的諷刺。特朗普的大嘴巴、反移民和種族歧視宣示,堪比法國極右勢力的瑪麗-勒龐。不出意外,此人可能會被共和黨最後時刻用正常規則清除出去。
不管如何,美國大選年總是會拿中國作爲靶子。兩黨候選人習慣于打擊中國來獲得更多選票。美國兩黨參選人已經這麽做了,希拉裏批評中國不遺余力,共和黨人對華指責也是爭先恐後。由于中國的戰略實力較之以往更強,美國已經將中國視爲全球首要對手。因而,兩黨候選人對華議題是沒有最強硬只有更強硬。這種強硬的政策宣示,會通過南海、對台關系和網絡戰上體現出來。然而這只是美國的選戰策略,兩黨候選人不論誰當選,對華政策依然會回歸理性。對于美國大選傷及中國的大戲,中國除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回應,也不必太過在意。
中美南海博弈有了新變局。隨著東盟共同體在2015年最後一天成立,美國在亞太又有了一個“可攥緊拳頭”的盟友。這個由東盟10國、近7億人、經濟總量2.8萬億美元的共同體,雖然著眼于經濟合作。但是由于相關國家和中國存在島嶼主權衝突,美國也會利用這一矛盾,在南海地區攪起陣陣風浪。在共同體沒有成立之前,除了對華有主權爭議的國家,其他國家對于南海衝突相對中立。但有了東盟共同體這個平台,東盟國家可能會發出同一個聲音。這意味著,東盟共同體將可能以打包的方式成爲美國的盟友。從趨勢看,中美南海博弈,美國對華戰略力量更強了,中國相對更弱了。在此情勢下,中美關系能否維持相對平衡,值得關注。盡管如此,美國也不會冒風險和中國“一戰”。
中美地緣經濟博弈激烈但不會對抗。伴隨著美國主導的12國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生效實施,亞太地區多邊自貿區博弈,將會變得更爲激烈。TPP也好,中國主導的REC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也罷,區域雙邊和多邊的自貿協定縱橫交錯,地緣經濟的卡位戰不可持續。
世界進入太平洋時間,中美兩國無論如何相爭,但兩國都不會追求零和博弈。走出“修昔底德陷阱”,太平洋才真的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