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奧巴馬在最近4天內,通了兩次電話。這事,有意思。
在公開報道中,習主席應約與奧巴馬通電話,那是有數的。
七次電話
習奧通電話,必有大事。
第一次是2013年3月14日,奧巴馬祝賀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主席。一年後的2014年3月10日,倆人第二次通電話,就烏克蘭局勢交換意見。第三次是4個月後的2014年7月14日,談到伊核問題等。第四次是2015年2月11日,奧巴馬祝賀中國新年並邀請習主席訪美。第五次是7月21日,因爲伊朗核問題談判達成全面協議。
第六次通電話就在12月11日。原以爲兩位又要隔幾月再電話溝通,卻不料他們的第七次通電話,竟然是3天後的14日。且最近這兩次通電話,都聊到同一件事: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
11日,巴黎大會接近尾聲。習奧確認共識,“中美雙方要同各方加強協調、共同努力,確保巴黎大會如期達成協議,這對國際社會有利”。14日,《巴黎協定》達成後第一個工作日。倆人又聊到:巴黎大會成功通過了《巴黎協定》,這是美中兩國及有關各方加強協調、通力合作的結果。
說白了,都是爲了《巴黎協定》。
達成協定的前夜,中美元首還在通氣“共同努力”,達成後又趕緊電話互相祝賀,稱事實證明,“兩國完全能夠在廣泛國際事務中開展建設性合作”。
那麽問題來了,這個《巴黎協定》爲啥這麽重要?
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爲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對這個協定——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具有重要曆史性意義”。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曆史會記住這一天”。
東道主法國總統奧朗德更是激動,“爲了達成這個協定,已經等了40年”。
“曆史性”、“裏程碑意義”,是被用來評價它的最多的詞彙。
潘基文動了真感情,“從我當上秘書長的第一天起,氣候變化就是我的第一優先任務……經過這麽多年的討論和延遲之後,我們終于有了一份協定。”人們對《巴黎協定》的激動,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爲當年的“心理陰影”。
話說那是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被喻爲“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最後卻功虧一篑,與會者和世人痛心不已。記憶中,時任總理溫家寶的遺憾表情,是如此凝重。
會上,“火藥味最濃的交鋒”來自中美。會議第三天,美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剛剛走下飛機就召開新聞發布會,把槍口對准中國,“公共資金,特別是美國政府的公共資金,絕不會流向中國”。他否認發達國家應該爲其在工業化進程中累積造成的大氣環境汙染“埋單”,要求中國采取更大力度的減排目標。”
因此,6年後,在本屆大會召開前,許多人的問題是,巴黎大會會否重蹈覆轍?
聯手帶頭
答案非常明顯:沒有。而且可以說非常成功,巴黎協定。
最大的原因之一:巴黎汲取了教訓。哥本哈根最大的教訓是,“自上而下”的強制性攤派行不通。此路不通,巴黎大會則采用“自下而上”的“國家自主貢獻”模式, 允許各方根據自身發展情況確定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
也就是說,兄弟們,不強制攤派了,靠自覺了。自覺這種事,往往靠不住。但,有人帶頭就不一樣了。
誰帶頭最合適?當然是排放最多的——美國和中國。
2014年,中美兩國率先宣布減排目標。2014年11月APEC會議期間,《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首次公布了各自2020年後的減排目標。2015年9月訪美期間,習奧再次聯手,發表《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美聯手針對氣候變化問題出招,示範效應明顯。其他國家一看,咱也不能落實後。呼啦啦的,很快已有187個國家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文件。
因此,12月11日,也就是巴黎大會閉幕前一天,談判最焦灼的時候,習奧通電話重申推動巴黎大會成功的決心,而《巴黎協定》一通過,兩人再次通話相互“祝賀”,那也在情理之中。從哥本哈根的“交鋒”,到巴黎大會的“攜手”,中美在新型大國關系建設方面,走出了新的一步。
其實,爲了這次大會,中國不止與美國一個國家發布聯合聲明,習主席還親赴大會開幕式,中方團隊也是本著負責任、合作精神和建設性態度參與談判,整個過程,充分展現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全球治理
當然,這背後,也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體現。
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指出,中國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爲當代國際關系貢獻中國智慧,爲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爲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作出中國貢獻。
10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事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而且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
中國對巴黎大會的貢獻,背後是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的重要嘗試。你看,這幾年,奧巴馬給習主席打電話,聊烏克蘭局勢,聊伊核談判,聊氣候大會,中國的重要性,顯然在增強。伊核談判,沒有中國從中斡旋,很難達成協議。世界上,現在很多事,中美之間要是不合作,很難搞成。
話說回來,巴黎大會的成功,也不僅僅是中美的作用。比如東道主法國,作爲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國際影響力不容小觑。從2012年9月法國總統奧朗德宣布法國申辦此次大會到2015年11月30日會議正式開幕,三年多的時間裏,奧朗德和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主席、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在全球各地展開穿梭外交,尤其是在最近一年的時間裏,法國領導人言必談“氣候變化”。
法國也會想辦法。爲了提高效率,便于達成共識,具體談判事宜由部長級官員承擔,協議文本也一壓再壓,英文文本從今年2月的86頁壓縮至最終的32頁。
所以,巴黎大會的勝利,法國高興,中美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