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逼反三藩,造成八年內戰
三藩的問題完全可以和平解決,吳三桂只想保住自己雲南王的地位,並無意造反,而且吳三桂的長子在北京做人質,如果造反無異于逼死兒子,然而康熙年輕氣盛,不顧群臣的反對,冒然撤藩,撤藩無異于讓吳三桂等人交出權柄,撤藩後的吳三桂無權無勢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這不等于逼吳三桂等人造反嗎?吳三桂起兵時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起兵後六年就死了。如果拖個五、六年,即使他不死,但已經極爲衰老,也就造不動反了。吳三桂造反剛開始是節節取勝,占據江南半壁江山,但由于吳三桂求子心切,急于和滿清講和,在戰略上犯了大錯,在占領湖南後就沒有進兵長江急速北征,給了滿清以難得的喘息機會,使清廷從容地調動十路兵馬將三藩各各擊破,否則,這場戰爭的結果會是什麽樣,誰也無法預料。總之,康熙處理吳三桂時,在策略上犯了極大的錯誤,他雖然成功鎮壓了三藩叛亂,但付了沈重的代價,吳三桂間的戰爭,不但可以避免,而且從清政府的利益而言是應盡力避免的。拖下去,就年齡而言,優勢盡在康熙這一邊。但是,本來可以避免的戰爭,卻打了八年,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對國家的經濟造成極大破壞!
二、賣國求安,簽定尼布楚條約
十七世紀的沙俄是個很落後的歐洲國家,幾乎所有的人口,資源以及軍隊都在歐洲,在亞洲的領土上不僅人煙稀少,而且沒有一支像模像樣的軍隊,入侵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的俄軍只有幾百人,而且是以土匪爲主的軍隊,而滿清稍加動員就發動了上萬正規軍抵達前線反擊俄軍,所以沙俄兩次入侵的軍隊都很輕易的被打敗了,正是我強敵弱的局面,然而結果呢?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尼布楚條約》翻開世界曆史,戰勝國向戰敗國割地求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尼布楚條約開中國以土地換和平的先河,該條約不僅主動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中華領土,而且幫沙俄政府確立了對西伯利亞的合法占領。西伯利亞及其以南以東本來都是蒙元時期的中國領土,滿人跟蒙古人結盟定鼎中原,所以那些地區在清朝時期雖然未經治理,但依然屬于中國。尼布楚條約之前中國曾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爲廣闊的國家,之後這一地位就無償地贈送給俄羅斯了。尼布楚條約是在戰勝的情況下出讓土地的,戰勝尚且賣國,沒有戰勝乃至失敗後自然就更加有理由賣國。此後的滿清統治者一再割地求榮,其實都是他們的康熙祖宗給立的榜樣,
三、爲平定台灣而禁海遷界
台灣問題在當時完全可以和平解決,台灣鄭氏已經表示願意臣服清朝,只是要保存漢族習俗,不願剃發,不上岸而已,而康熙卻硬是要台灣滿族化,不惜動用武力,結果見武力不好解決,就采了既損人又損己的爛招:禁海遷界,這一策略是是消極保守的,單純立足于陸地,忽視了在海上采取積極主動的行動,沒有構成對台灣的海陸聯合封鎖。因而也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更何況其陸上封鎖也並不徹底,連康熙也承認,經濟封鎖實施多年,“其私自貿易者何嘗斷絕?”大陸物資出海渠道事實上一直就沒有徹底切斷。禁海遷界沈重打擊了沿海經濟,阻隔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清政府禁海遷界政策給予東南沿海地區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産以沈重打擊,窒息了我國曾一度比較發達的海外貿易,對我國沿海地區生産力的發展造成嚴重後果,從而也嚴重阻隔了這些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瀕海地區有良田萬頃,土地肥沃,生産技術先進,已日益形成集約化生産。但遷界令一下,沿海30——50裏地帶轉眼變爲廢墟,據史料記載,僅福建、廣東兩省廢棄的田園耕地就達575萬余畝。我國海上貿易在明代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由于利潤豐厚,明末沿海地區出現了 “窮洋竟同鬧市”的興旺局面。清政府實行海禁特別是遷界政策後,不僅私人海上貿易被阻塞,就連福建官府直接控制的市舶貿易也一度完全停頓;不僅對外貿易中斷20年之久,而且國內各港口間的貿易也陷入了一片蕭條,惜日頻繁出海的巨型商船,閑泊朽敗于斷港荒岸之間。海內外貿易的長期停滯,縮小了國內外的銷售市場,直接影響到沿海各省農業手工業的生産,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傷及沿海的資本主義萌芽。同時海運業也遭到摧殘,無數船主破産,船工失業,海運業中孕育的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亦因此而夭折。其次,禁海遷界使沿海百姓背井離鄉,失去生計,嚴重損害了當地人民的利益。沿海百姓世代居住其地,以種田、捕雨、經商爲業。清政府實施禁海遷界,又無妥善安置措施,使百姓流離失業,如同生機勃勃的草木突然被拔離故土,忍受烈日的曝曬,因道路顛沛或無法謀生,凍餓而死者以十萬記。還有數十萬流民因生計所迫,渡海赴台,反壯大了鄭氏集團的實力。一些邊海居民甚至铤而走險。或冒死偷運大陸貨物賣給鄭氏集團,或相聚爲“盜”,走上武裝反抗清政府的道路。禁海遷界使清政府賦稅收入減少,使內地百姓負擔加重。由于大片土地抛荒,捕雨曬鹽業停頓,海上貿易中斷,使清政府的財政稅收也因此減少。據史料記載,實施海禁遷界後,僅田賦一項,福建省每年就減少稅收計白銀20余萬兩,廣東則高達30余萬兩。如果考慮到鹽稅、魚稅、商稅等方面的減額,再加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各省的數字,清政府每年在賦稅方面的損失是相當大的。順治康熙年間,清政府由于連年用兵,國庫空虛,入不敷出。禁海遷界又造成巨額稅收損失,對本已十分困難的財政狀況無異于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采取了責令界內末遷居民攤賠的辦法來彌補部分缺額,這樣又加重了內地人民的經濟負擔。
四、治國無方,導致吏治腐敗,國庫空虛
康熙統治中國61年,其中親政50余年,除去三藩之亂的內戰時期,親政的和平時期有45年,如果能休奍生息,整頓吏治,發展生産,那麽清朝在康熙一朝完全能成就盛世的局面,西漢的“文景之治”用了39年,唐朝的“貞觀之治”用了23年,明朝的“洪武之治”用了30年,這些王朝都在不足40年時間裏創造了空前盛世的局面,政治清明,國庫充裕,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康熙一朝是什麽樣局面呢?幾乎年年饑荒,民不聊生,國庫空虛,無官不貪,上到王公大臣,下到九品芝麻官幾乎沒一個清官,僅兩位重臣明珠,索額圖所貪汙錢財遠超號稱明朝最大貪官的宰相嚴嵩數十倍,而康熙卻幾十年來對他們的行爲視而不見,由貪汙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稅收短缺、國庫空虛。雍正接手時,國庫儲銀僅八百萬兩,而虧空的數字卻大得驚人。雍正皇帝即位後說:“曆年戶部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說,“近日道府州縣虧空爭糧者正複不少”,“藩庫錢糧虧空,近來或多至數十萬”。如此看來,則堂堂大清帝國,竟是一空架子。外面看強盛無比,內裏卻空空如也, 底層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幾年熱播的電視劇《李衛當官》就以戲說的方式深刻的描寫了康熙末年官場的腐敗;
五、重滿抑漢,實行極端的民族政策,
清朝是以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漢族人口占到了95%以上,滿族人口不足2%,是明君都應該知道,只有采取寬柔的民族,重用漢人,不斷的促進民族的融合才能長治久安,國富民強,然而康熙一朝在處理滿漢問題上出現了三大錯誤,嚴重的激化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
(1)禁止滿漢通婚,導致滿漢民族之間無法融合;
(2)禁示漢人進入關外,清朝把關外地區稱爲滿族人的“龍興之地”, 康熙七年推行封禁政策,以致造成東北地區大量的無人區。致使關外地廣人稀,防務空虛,良田荒廢,經濟停止不前,結果19世紀中葉,沙俄不廢吹灰之力就占領了防務空虛的海參威以北上百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
(3)維護滿族人的種種特權,滿清一朝,滿人是絕對的一等公民,漢人是不折不扣的二等公民,吃皇糧者滿人占了大半,滿人貴族的子孫往往不學無術,淪爲纨绔子弟,滿人的整體素質也大爲下降,大多數的政務和軍事活動最後還是要依賴漢人,譬如康熙平三藩、雍正征青海,最後都是依靠漢人才得以成功;而那些滿族子弟早已淪爲老爺兵,靠邊站了。更要命的是,這種趨勢到晚清更是愈演愈烈,八旗子弟往往成天遛狗鬥雞,出入戲院茶樓,鹹豐朝的重臣肅順曾說,“滿人大多是渾蛋多”,在由此在清朝的政治體制中,主要體現在官員的任用上,比如朝廷的中央六部便設立雙尚書侍郎,滿漢各一,以滿爲主,這種制度,在中國的曆朝曆代都沒有出現過爲了鞏固政權,清廷也盡可能地吸納漢族士人參政,但一些重要的職位如軍機大臣,特別是首席軍機大臣,一般只能由滿人擔任;而各地的總督、巡撫也大多爲滿人。由此,滿人往往在朝廷和地方上占據重要職位,地位遠較漢人要顯赫。康熙朝執掌軍政大權的重臣如索額圖,明珠,佟國維等幾乎全都是滿人;
六、封關鎖國,導致近代中國的落後西方一個世紀
中國除清朝的曆代王朝在軍事,科技領域上從不輸于西方列強,即使是明朝末年也不例外,葡萄牙,荷蘭曾多次向中國沿海擴張,均被明朝軍隊挫敗,明朝滅亡後,鄭成功率領明朝水師的殘余部隊大破強大的荷蘭艦隊收複了台灣,然而清朝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不堪一擊,清朝水師竟然連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候的水平都沒達到,究其原因在于康熙在位期間封關鎖國所致, 康熙皇帝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接觸西方科技的人之一,而且還把好多西方的科技項目當成了自己的玩具。但當他玩著這些玩具正高興的時候,西方已經大步地走向了工業化社會,他的帝國呢,還陷在“你耕田來,我織布”田園牧歌裏出不來。錯失了進入工業化和西方各國平起平座的大好時機。 康熙並不是沒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這種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的。比如,1682年康熙巡視遼東,夜間宿營時,“他拿出來幾年前給他制作的小型星座圖表,依據星的位置說出時刻來。這樣,他便在其周圍的貴人面前,能誇示自己的學問而得意”。又如,1691年8月21日,召見張誠向他學習使用天文環,康熙“雖然弄得滿頭大汗,還是對這個儀器的全部用法進行了實習。他對天文環及半圓儀的准確程度給予了高度評價”。康熙對天文學的興趣和造詣,也許可以說在中國曆代帝王中絕無僅有, 雖然康熙明白西方世界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他曾模仿外國科學院建立了蒙養齋算學館,在1685年設置4關。但到了1727年,因爲害怕漢人內外聯合造反,又走回頭路,重新建立海禁。之後一百多年,他的繼承人蕭規曹隨,閉關自守,錯過了汲取西洋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大好機會,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爲保住手中的權力,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是康熙統治失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