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jianhao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043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美价值观之比较(原创)

已有 2139 次阅读2016-1-8 22:50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价值观 分享到微信

中美价值观之比较(原创)

简浩

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行为的认识、尺度、评价,实际也是人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意识形态的精髓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价值观与文化、意志、境界、文明、生态息息相关,与本质、素养、教育、背景、环境息息相关,与思想论、认识论、方法论息息相关,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外交、企业都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都有价值观背景、文化底蕴的影响与色彩。

价值观会随着文化底蕴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会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会随着社会背景、历史渊源的变化而变化。

世界大概有四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文化型价值观、开放型价值观、保守型价值观、粗放型价值观。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底蕴,一切都有中国文化的色彩,所以,中国是文化型价值观。欧洲、美国、北美就是开放型价值观。中东、南亚等就是保守型价值观。南半球、非洲和大洋洲就是粗放型价值观。当然,这是世界总体价值观分布格局,但也有个体差异,不是一概而论。

一、中国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

旧中国的历史长期饱受积贫积弱、四分五裂、拼打争斗小农经济、封建教化固步封闭的制约,中国近代史深受外来侵略之苦饱受贫穷落后之难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封建、反殖民、反侵略、反落后的艰难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然而,中国文化却始终不移的在中国人民星火传承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创造出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光辉历史。古老经典的诸子百家中国文化,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诸子百家都是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家、文字家,文化价值所表达的都是思想蕴涵、境界美德、智慧开发、思维方法,表达的都是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论、人文论,形成传承了五千年中国古老的朴素辩证价值观。

中国文化名片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创造了正统的中国儒家文化,其文化精髓就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论语•庸也》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核心,是做人立身的行为准则。

纲常是仁者博爱,崇德为上,尊贤为大,准则是道义为先,诚信正直,言出由衷,始终不渝,品格是“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哲学家、思想家、道家的老子文化及其《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之理,万物能知?鸿鹄之志,燕雀能知?

三国时的东吴智囊团与诸葛亮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古老中国的文化、价值、思想、方法、取向的一个代表缩影:

东吴张昭对诸葛亮说:“先生自比管、乐,可知管仲辅佐齐恒公称霸诸侯,乐毅扶持微弱之燕国,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此二人真乃济世之才也。可刘豫州未得先生之时,尚能纵横寰宇,割据城池,然而,先生自归了刘豫州之后,曹军一出,则弃甲抛戈,望风逃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几无容身之地,可见,刘豫州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也,难道管仲、乐毅果如是乎,在下愚直之言,请先生勿要怪罪。”

诸葛亮笑而答曰:“鸿鹄之志,岂燕雀能知?当年我在隆中躬耕时,每当遇到病重命危之人,总是叫他家人先喂之以稀粥,服用些平和之药物,待至脏腑调和,形体渐渐好转,再用肉食补之,猛药攻之,则病根尽除,如若不然,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之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也。我主刘皇叔向日兵败汝南,寄寓刘表城下,兵不满千,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而已,此正处病危体弱之际,新野小县,民少粮亏,城池不固,如此之少的兵力,如此残破的城郭,军士未曾训练,粮草仅能维持数月。然而,博望之火,白河之水,使曹军大将夏侯惇、曹仁等辈,心惊胆裂。我看管仲、乐毅用兵,未必过此。”东吴一片哗然。诸葛亮说服了东吴,联合抗曹,维系了三国鼎立局面。

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文明礼义、解放思想、开发思维、醒悟智慧。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是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少、发展不平衡、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情、民情,贫穷落后是中国的长期挑战。《易经》中《彖传》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审时度势识时务,与时俱进通机变。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邓小平以开放式、解约式的价值思维、高瞻远见、独具慧眼和雄心勇气,认准了中国的出路必需改革开放、必需现代化、必需融入世界、必需创造特色,规划了中国发展蓝图。这是中国人民自主选择适宜中国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主张、中国声音,从而奠定了中国梦想的蓝图基础。

由此,中国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商品经济、制造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社会过渡,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过渡,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实现了从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科技强国过渡,实现了从文化强国、文明强国向法制强国、信仰强国过渡,跨越了西方文明用几百年才得以实现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最具经典价值就是:质量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南巡讲话”从而引领了中国潮流、中国声音、中国制造。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发达富有、扬眉吐气,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跨越式发展。

中国取得伟大的成功,来自中国道路的成功、来自改革开放的成功,来自中国价值观的成功。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底蕴的价值升华、价值传承。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信仰,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信仰观,是中国近代史千千万万先烈用鲜血生命、前扑后继,追求奋斗的信仰理想,是中国人民最高的信仰境界、奋斗目标、行为准则,是中国人民的民族灵魂、民族脊梁,是世界哲学史、思想史、发展史的优秀文明代表。

中国梦:习近平主席正在领导中国人民不但要从经济强国、制造强国走向创新强国、科技强国,而且还要从文化强国、文明强国走向法制强国、信仰强国。中国人民不但要实现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富强,而且还要实现文化翻身、信仰翻身。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仁者博爱、厚德载物、友善道义、富强文明。

中国价值观的优势:解放思想,创造奇迹,自成体系,自强不息。中国价值观比西方价值观更具思想性、价值性、操作性、系统性。

二、美国价值观

美国的发展历程:

美国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西欧各海洋强国移民至北美,由英国十三块殖民地为基础独立而成。从1776年到1783年,由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正式诞生。18614月至18654月,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美国内战),后由北方领导的资产阶级获胜统一全国,1877年美国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和民主重建。

由此,美国实现了从利用蒸汽机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社会机械化、实现了从利用电力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工业化,实现了从商品经济、制造经济、竞争经济、创新经济,向大工业化到逐渐完成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社会转变,经济实力得到快速膨胀与积累,到了林肯总统时代的国务卿西华德,为美国制定了“联系欧洲、紧盯亚太”的战略蓝图,开通巴拿马运河,二战时期的罗斯福总统继续扩展西华德蓝图,使美国走向世界强国,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上世纪90年代,美国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产业升级并迅速发展,引领和带动了全球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革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今天奥巴马总统的“战略转移,重返亚太”,仍然是西华德战略蓝图的延续。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的特点:美国是近代移民建立的国家,历史短,是国土大、差异小、资源多、人口少、文化薄、底子厚的国情、民情,因此,美国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国际文化、多元文化、个性文化、交叉文化、竞争文化、创新文化和现实文化为主要色彩。竞争出人才、出活力、出动力、出创造、出成果。

         美国文化的优势:没有负担,没有传承,开放性、集约化、现实性、扩展性。

         美国的价值观:我做主、求变、惜时如金、公平公正、张扬个性、自由竞争。

         美国的成功:不是来源自由、民主,而是来自价值性、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竞争力、活跃力。归根结底,是来自人才为本与科技创新的成功。

         结语:上述简要分析了中美的文化与价值,展示了中国与美国价值观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是解放思想、富强文明、以人为本、勇于创造,都是地球文明的优秀代表。

        

jh070115@163.com  342127195008250011   2016/1/9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