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入夜的西南印度洋,月朗星稀,万顷波涛湮没在无边的黑暗中,唯有“决心”号上灯火通明,上千米长的钻杆不停地旋转,悬挂在钻塔中间的升降补偿器,随着起伏的波涛缓缓移动,发出巨大轰鸣声。
16日夜晚,美国、英国、中国等12国科学家参加的大洋钻探旨在打穿地球壳幔边界,过程十分艰难。进入400米后,随着钻孔越钻越深,钻孔故障频发,已损坏了3个钻头。为了尽快越过故障多发地带,“决心”号采用了力量更大的三牙轮钻头连续向下钻进而不取芯。目前钻孔深度已突破600米,并恢复了正常取芯。
再次钻取到一管管来自海底的灰黑色岩芯,科学家们倍感振奋。在灯火通明的“决心”号岩芯甲板和各个实验室,他们按专业分成岩芯描述组、地球化学组、岩石物理组、古地磁组和微生物组,日夜轮流值守在岩芯的周围,描述、分析与研究。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刘传周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马强,分别在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岩芯描述组。他们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一起,记录下新岩芯的10多项特征,在电子显微镜下认真分析着岩芯薄片的组成与结构。
“这一个多月来,‘决心’号好像一所综合性国际大学,不仅让我学到很多新知识,大大拓宽了科研视野,更让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心里面有了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马强说。
近半个多世纪来,地球科学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无不与大洋钻探这一科学研究手段相关。科学大洋钻探计划是地球科学领域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最久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先后有3艘专用的深海钻探船为其服务,即“挑战者”号、“决心”号和“地球”号。
69岁的美国科学家吉姆·纳特兰德曾经9次登上“挑战者”号,如今已是第7次登上“决心”号。虽然在本航次船上年龄最大,但纳特兰德依然与年轻人一样忙碌。“我总是不停地出海,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难道是为了钱吗?当然不是。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比钱更重要,比如说探寻科学的真相,”纳特兰德说。
通过研究岩芯中的微生物,探寻地壳和含水的地幔中是否存在生命以及生命的极限,是本次大洋钻探的重要科学目标。美国微生物学家弗吉尼亚·埃奇库姆和贾森·西尔万已经从岩芯中采集了很多微生物样品,并将与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曾湘等人合作,深入研究地壳深处的微生物资源和海底岩层里微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海洋面积占地球的三分之二。但我们在探索海洋上投入的资金非常少,甚至我们对月球的了解,比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还要多。这是非常令人诧异的,也是亟待改变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亨利·迪克说。
迪克表示,针对海洋的科学研究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探索,中国科学家已经成为这个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